01
率哥的一位老大哥前同事,让他帮忙劝劝他读大学的孩子好好学习。读大学了还要劝?没养过孩子的率哥和我也是很疑惑。细问下来,还真不知道怎么开口劝。
说起来,这位老大哥也是很有先见之明了。老大哥老家在浙江县级市,就想儿子以后到杭州发展。几年前,他在杭州房子均价一万多的时候,就帮儿子付首付买了婚房。那时候,他儿子还在读初中。如今这房总价已逼近500万。
赶上了这波上车行情,老大哥不得意,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就开始想替儿子安排一切。
房产在杭州,那么以后定是要在杭州工作的。既然要在杭州工作,大学也在杭州读最好了。房子有了,那么未来需要的是一份稳定的工作,那得读个工科了。
经过这么一系列反推,以及多方打听各专业收入,老大哥去年如愿把儿子送进了杭州某大学的工科专业。
问题也就出在了这里。
整个浙江作为教育强省,头部高校的选择却很有限。除了特别优秀的浙大,再也没有一所211高校了。
这孩子成绩还不错,但也不属于拔尖儿的那类,浙大是考不进的。如果放在全国,可选的高校很多,非要锁定在杭州,就得放弃一些需求硬挑出一所。
再说这专业。孩子自己的兴趣在政治、历史和文学。读高中的时候,就经常写文章就国际局势展开评论。当时老大哥还骄傲地把孩子的文章发给同事传阅。
但骄傲归骄傲,专业归工作。老大哥认定了读政治文学什么的,会没饭吃的。于是生生把他摁着高中学了理,大学又读了工科。
于是,这倒霉孩子,以超过录取线很高的分数进了所不满意的学校,又读了不喜欢的专业,彻底厌学了。
老大哥急坏了。说我们这不都是为了他好。房子给他备好,将来找个稳妥工作,结婚生孩子,人生就顺顺当当了。
02
我虽还没养过孩子,可是真心无法认可这“顺顺当当”啊。而我们人生的很多不顺利,倒多是从这些自己困住自己的设定开始的。
1. 被房子困住
初中就买了婚房,还因为房要到这所城市读大学,也许你读来也觉得可笑。可和这房一样困住我们的东西,生活里有绝对不在少数。
因为我的户口落在了A市,孩子必须在这里读书,所以我虽然向往B市,却只能在这里生活了;因为我读了某某专业,本科加硕士读了7年,所以虽然有更心仪的橄榄枝伸来,但我绝对不能丢了专业;因为我在A市买了房,我都30岁了,所以B市的工作机会再好,我也不考虑了……
你一定听过上面这些“借口”。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身轻如燕。日子在一天一天过,我们背负的条件越来越多,30来岁就老态龙钟、寸步难行。
是的,户口、房子、孩子、另一半、父母、专业……都是我们要考虑的。但都只是一部分。
没户口孩子可以上国际学校,学费10来万,比买学区房划算太多,我身边好几位朋友都是这么操作的;买了房要换城市,那就把这套租出去,去新城市先另外租,有什么大不了;专业学了7年,工作了发现既不喜欢也不擅长,那就快速迭代试错,寻找新方向,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我们要综合考虑并勇敢尝试后,主动选择人生更优解,并努力走好自己选择的路,承担起责任,不徘徊不后悔。而不是把上面的外部条件当成我们“不前进”“过不好”的借口。
人们大多数时候用这些外部条件做借口,只是在施行人生的懒政。
后面倘若过得不好,也会搬出这些“当年我都是为了孩子,才牺牲了自己”“我就是没选择一个好专业,拖累了一生”。这么一说,人生的责任推脱地一干二净,多简单。
当然,上面这这倒霉孩子,是被父母强制跟房子捆绑的。
2. 忽视本心
喜欢又擅长的事情,会给我们正向的反馈。得到的正向反馈越多,我们越有成就感,就会产生克服困难做得更好的强大内驱力。这会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所以,如果你在年轻时找到了自己的强烈兴趣点,或者自己很擅长做来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千万不要忽视它。
任何行业都是二八法则。有人年薪百万,就有人月薪3千。非要把自己挂在一个不喜欢不擅长的“风口”行业,大概率是做着最基础的工作,收入被平均。
上一代人很多是没得选的。就业靠分配,强调的是服从国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才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体拥有了选择权,兴趣、特长、能力等都被提到了几十年前不可想象的高度。时代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就要把握好它。
3. 用旧眼光看新世界
且先放下上面说的喜欢和擅长,就说要选这所谓稳定赚钱的专业,老大哥也是凭空想象。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上世纪80年代流传的说法。当时改革开放不久,国人看到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因此极其推崇理工科。学好一门技术,才是立身之本,才能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
因此,当时在很多人的思想里,只有成绩不好,数理化学不动了,才要去学文科。
而今年,是2019年了,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多年,我们已经进入了第十三个五年计划。除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
在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这几年,好的笔杆子永远是稀缺的。老大哥的孩子小小年纪对政治、历史有洞见,又写得一手好文章。按他自己的兴趣往这个方向发展,何愁就业?
4. “为你好”的绑架
老大哥不断强调,我给他买房,给他选个好专业,还不是为他以后好。这句“为你好”太沉重,孩子背负不起。
中国的父母,好像在孩子出生后,自己就从世界上消失了。很多女性尤为突出,从此只有一个身份——焦虑的妈妈。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相比忙着为孩子铺路,我们更应该走好自己的路。孩子有它该走的弯路、该摔得跤,就让他自己去走去摔。
孩子会学着活出自己父母的样子,也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成功完成“分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活出精彩的自己。而不是,在过度呵护中分离失败,长成一个巨婴。
作家纪伯伦写过一首《论孩子》,我很喜欢。送给各位,也送给未来会成为母亲的我自己。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作者:啡小沫(ID:feixiaomo6),985硕士,前互联网平台联合创始人,首席市场官。
推荐阅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