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很多年轻人一边高举“我的人生我做主,不接受父母的安排”的旗帜,追求自由自主;
另一边又经常把“我有选择困难症”挂在嘴边”,生活中大大小小需要做选择的时候,经常还是一脸迷茫。
有句广告语很好的描绘了他们的现状:20多岁的年轻人,属于半熟主义。
像枝头新鲜饱满的水果,外表洋溢着青春的甜,但是因为还没成熟,内在却带着不成熟的涩。
他们的每一天都在做选择题,但是似乎选择越多,就越困扰:
晚上去哪里吃饭?
五一去云南旅游还是回家看妈妈?
在超市购物买哪个牌子的纯牛奶更好喝?
工作遇到瓶颈打算跳槽去A还是B?
……
资本家懂年轻人的选择困难和焦虑,利用这个心里打造了一款产品,就是通过利用大数据帮助客户做选择,仅用一年时间,这款被称为国外版拼多多的“Brandless”,就成功拿下了2.4亿美元融资。
它的特色是:算出了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最常用的产品,一共300多个产品类目,于是它只卖那300多个类目,而且每个品类只有一个产品,比如花生酱只卖一种,不会让你选原味还是巧克力味,它直接替消费者做了选择,生意反而一飞冲天,成为年轻人的购物新宠。
其实从“Brandless”的例子中,我们也能看出:人类其实很讨厌做选择,最好有人替我们做了这件事。
大公司有人工智能替它们做量化筛选,那我们普通人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声音的世界,尤其是在充满诱惑的职场中,怎样才能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呢?
当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多数人会偏向怎么做?
01
大多数人的做法
拿职场的选择来说,在职场中,我们面临最常见的选择题,始终离不开“升职”和“加薪”。
毕业后是选择回家乡工作还是留在大城市?
在初创公司待的不错,要不要接受大公司抛出的橄榄枝呢?
要不要中途转行到新兴行业,从零做起呢?
对于这些选择,很多人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遵从你的内心,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可这样的解决思路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并不像特斯拉的马斯克、Facebook的扎克伯格那样幸运,在很早的时候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即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外界诱惑太多,声音太杂,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自我怀疑,无法坚定地走完全程。
这时候,大部分人就会采取一种类似SWOT分析策略,通过评估自己当前拥有的技能和能力、外部的环境,审视手中的筹码下注。
比方说,谈到“要不要中途转行到新兴行业,从零做起呢?”,很多人会理性分析自己的年龄、岗位经验、专业能力、行业发展现状等一系列现实要素,权衡利弊之后再做出选择。
在路叔看来,这种方法没有错,只不过它试图做到的是严谨和周全,减少“沉没成本”。举个例子,你出去看一场电影,中途发现这部电影是烂片,如果你试图减少“沉没成本”,就会忍着把电影看完。
但是现在是充满着诸多变数的互联网时代,就“要不要转行到新兴行业”这个话题而言:
首先,职业生涯是一场长达45年的马拉松,长到你能够看到很多行业的新兴和衰落,这是一个变量。
其次,你的认知会随着知识输入而升级,你对自己的了解也不会一成不变,这是另一个变量。
最后,就算做足最充分的准备,收集最齐全的资料,用尽最有效的人脉,我们还是航行在不断变化的浪潮当中。
那么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思考什么东西是不容易变的?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为什么做好选择题要思考这个问题呢?路叔接下来慢慢和你讲一下原理。
02
“不变”的价值
就“如何学习”这个问题,古代的圣贤孔子给出了许多当时人闻所未闻、而我们却已经耳熟能详的答案:
像“举一反三”、“独学无友”、“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欲速则不达”等等方法和高见。
2016年学习型社群这个商业点子之所以大获成功,打开微信尽是刷着第几天打卡成功的朋友圈,其实和扎根在中国人心底不变的“独学无友”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
我那时候突然领悟到:
抓住“不变”的东西,参考“不变”的东西去行动,包括做选择题也一样,往往都不会错。
这就是路叔想要给你介绍的,一条万能的黄金原则:
抓住“不变”的东西,参考“不变”做选择。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刚好,我最近遇到了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Phoebe,她恰好就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职场诱惑,虽然她不知道自己在用这条黄金原则,但是她的选择就刚好应用了这条黄金原则。
我将通过她的案例和你分享这个原则。
03
“选择”的背后
Phoebe今年刚毕业,她现在面临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去一家以3倍高薪挖她去做资源整合的公司,负责帮助多个大学生校园创业团队挖掘、联系潜在客户,以帮助客户搭建电商平台。所以她相当于在做一个中间商的工作,整合供需两方资源。
另一个选择,继续待在当初实习的公司,拿着够维持她日常开销的底薪,做她喜欢并且热爱的公关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她,你会如何选择工作呢?
选择因人而异,对一件事的量度是一个人出身背景、教育情况、等等因素综合起来的主观判断,没有什么好与坏的绝对答案。
我们不要被身处的社会文化预设了偏见,对每个选择掺入道德的评判,比如判断“金钱”、“兴趣”、“热爱”哪个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
因此,路叔在这里提醒一下,面对“职场诱惑”,在不触犯法律底线的前提下,我们探讨的是哪个选择更能为个人带来真正的利益。
一开始,Phoebe和所有职场人一样,都有点选择焦虑症,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面对无法决断,又往往影响深远的选择时,我们就会相当谨慎。
害怕一旦做错选择,未来可能就要走很多很多的弯路来弥补。
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选择”这个动作背后“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人类的进阶式需求”。
可以用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经典理论——马斯洛生存理论来解释:
根据图片可以看出来:人类的需求是从物质到精神,一步步升级的。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会下意识的追求精神上的需求。
而Phoebe面临的“选择”为什么和“人类的进阶式需求”有关呢?我们先来进一了解她的具体情况。
她是普通家庭的小孩,钱对她来说不是要了命的东西,她不需要补贴家用,只不过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逛淘宝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买下来,对她来说,花钱才有力气赚钱,但前提是不能伤害她对工作的兴趣。
提供给她的这份资源整合工作,包含团队的维护和电商平台的搭建,而她原来实习的公关工作则包含写稿、做运营、策划和执行活动。她又是一个爱折腾,喜欢做各种不一样事情的人,显然后者的工作才能满足她。
她后来告诉我,她选择了后者,她说:“如果我去做资源整合,工资是多了,但过不了几个月,我肯定会憋得慌。”
她的回答挺理智的不是吗?
她作为人的生存需求,早就得到了满足。
不是那么缺钱,吃喝有保障,回家有爸妈,健康和安全有保障,她目前需要的是:做能够让她感受到自己价值的事情。
否则满足再多的物质需求,最终会过渡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段,如同你吃饱了,还让你继续吃,你也拒绝的。
对于Phoebe的情况也一样,选择物质高但是她不爱的,她迟早会觉得空虚和焦虑,人也会渐渐没了生命力。
我想Phoebe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她已经在运用“抓住“不变”的东西,参考“不变”做选择”这条黄金原则,来处理人生的第一次“职场诱惑”。
你可能还是会有些疑惑,如果你面对的职场诱惑比Phoebe的情况还要复杂,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结合“以始为终”的思维:先在脑海中构造出最终结果的蓝图,为了得到这个结果必须做些什么。
具体做法是:假设自己站在未来的某个时期,比如退休之前,想想自己对这种选择是什么样的态度,也就是说,参考“不变”的标准,找到自己目前真实需求,倒推现在该怎么做选择才是最明智的。
一句话总结这条万能的黄金原则:抓住“不变”的东西,参考“不变”做选择。
作者:路叔说(ID:ziworkplus)
推荐阅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