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碎片化学习好。
有人说,碎片化学习不好。
碎片化学习到底好不好,单纯抽象的讨论一个问题的话,不管选择怎样的立场,想找出几个反例来,永远都不是难事。
所以,在讨论这件事之前,我想先引出一个讨论问题的原则:生活是具体的。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如果我问你,年轻人是否应该给老年人让座?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应该。因为尊老爱幼自古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可如果我接着问:
如果是一个通宵加班,刚从公司下班的年轻人,和一个早起准备去晨练的老年人,该不该给老年人让座呢?
恐怕,你不会像第一次那样肯定了。没错,生活是具体的。
那么,理解上述这个原则以后,我们来从3个方面,具体讨论碎片化学习这件事。
1
哪些事情可以碎片化学习
答案:当你要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尤其是进入新领域)。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编程很感兴趣,于是我找了教材书,认认真真从头开始学习。
我学得足够努力,也学得足够认真,可是过了很久之后,当我真的要写一个程序的时候,还是感觉无从下手。
于是,我请教了一个厉害的程序员,他听了我的叙述之后,一针见血的告诉我,我的方法用错了。
找一本书,花几个月时间,系统的学一遍,这是在学校里对付考试的做法。
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面临的都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
你首先要问自己,你要通过编程解决什么问题,或者你想写出个什么程序来?
比方说,你想编一个计时的程序,OK,直接开始编程,不懂的就在网上查,实在不行就拼凑别人的程序,自己再修修改改,让程序跑起来。
在东拼西凑的碎片化中,你已经开始学习编程了。
很多企业家也一样,他们在开拓新市场,发展新业务的时候,会面临很多前所未见的问题,这个时候,你还打算让他从头到尾的学一遍MBA么?
不,这既不现实,也没有用。
在中国,最早一批开网店的商户们,可没有什么体系化的电商运营手册让他们学习,即便有国外的经验做参考,也不适应中国的市场,那该怎么办呢?
还能怎么办,碎片化的学呗。看到张三家的网店开得好,学一招过来;再看李四家的网店开得好,再学一招过来。
从包装、宣传、推广、渠道,再到供应链、物流、售后,哪一个不是在碎片化的学习中摸索出来的,几年的东拼西凑下来,整个行业的体系版图也形成了。
2
哪些事情不能碎片化学习
答案:当你要增长知识、研究学问的时候。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跳出来反对:“不对吧,我每天都刷一个小时的今日头条、听半个小时的罗辑思维、还顺便浏览了今天所有的微博热搜,你怎么能说我没有增长知识呢?”
那我反问你一个问题:“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相信我,很多人都答不上来,甚至包括文科生。他们背过,但是他们忘了。
在他们那里,历史只是一堆杂凑的符号和零碎的信息,在构建起关联之前,打了一个冷战,就随风吹散了。
碎片化的东西,只是信息;结构化的信息,才是知识。
考察一个人是不是有某个领域的知识,不用考他信息,而要看他能不能在信息之间构建关联。
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大学的时候,我一个学训诂学的同学,曾经请教他们一个很年轻的副教授一个问题,很有意思,那是古文里的一句话:“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这里面,“雉”这个字很难理解,因为无论从字面意思还是字典意思,“雉”都是指野鸡,但“都城过了一百只野鸡”这啥意思啊,理解不通啊。
我同学说,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一百只野鸡从都城上空飞过,非常不吉利,国家要出大事”,我个人觉得,这样似乎也说得通。
直到这个说法被一位年轻的副教授听到时,他瞬间感到头上有一万只野鸡飞过。
这位副教授之前是这个专业的博士生,毕业后又进了博士后流动站,功底深厚。他透过厚厚的眼镜看了看我同学,摇摇头:“不能这么理解”。
他想了想说:“这里呢,这个“雉”虽然是野鸡的意思,但在这里不能这么理解,我们都知道野鸡有个特点,那就是飞不远。”
古人没什么计量单位,他们就把野鸡每次飞的距离当成一个固定的长度单位,称为一‘雉’。
所以,这里‘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就是说都城的周长有野鸡飞一百次那么长,是一座大城了,不好管,所以是国家的祸害。”
教授的功底真是深厚啊,我同学当时想。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把这个解释当成了金科玉律。
直到有一次无意中向他们院的院长说起来,院长是这个领域的宗师级人物,听到这个解释,又好气又好笑,把同学和那个年轻的副教授都狠狠骂了一顿。
然后,我同学才知道,“雉”在这里与野鸡一毛钱关系没有,是另一个古字“纼”的通假字,而“纼”是指系牛鼻子的长绳,转用作丈量工具。
据同学说,他们只是无意中聊起这个话题,而院长不仅指出他的错误,而且不假思索地说出这句话出自 《左传•隐公元年》的哪个地方,有哪些大家做过注解。
就这一个字,老先生讲了一下午……我同学他们学的训诂学,也叫小学,是真正的国学,学好这门学科没别的路,就是不断的读书和钻研。
副教授和院长之间的差距,叫功底,也叫知识体系。
这个故事因为太过经典,我一直记在脑子里,每当我要研究某个东西的时候,总会想起”一百只野鸡飞过的距离“这个笑话。
要想把一门这样的学问真正钻深、钻透,随时看看、随便学学是不行的,需要持续地将整段的时间投入其中,许多人用了一辈子的功夫来学习,也只是有一点点的成就。
在这样的学科领域里,碎片化学习不仅无用,反而有害,碎片化的东西读的多了,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一点,实际上却离真正的学懂差的越来越远。
3
如何利用好碎片化学习?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的世界里总是两个都要。
所以,有没有既用碎片化学习,又能提升自我的方法呢?
有。
很多人觉得,在随意的时间学点随意的内容,称作“碎片化学习”;用大把的时间学习大卷的书,称作“体系化学习”。
但事实上,碎片化学习与体系化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时间长短,也不在于内容怎样,而是,没有体系性。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如何用碎片化学习提升自我。
当我在上下班途中或午休刷手机时,无论我在看什么文章,我一定会打开一个便签,随时将所看到、所想到的、或者觉得有必要深究的东西在便签里记下来,并且要将便签分类。
比如:逻辑&心理学、职场&创业、政治&经济等。
记录的方式是:心理学——情绪控制——情绪控制的生理学机制 (后台回复“情绪管理”阅读相关文章)。
每当我有整段的时间,或者便签里的内容超过一定数量的时候,我就会抽出时间用四步进行整理。
第一步:看。
看我当时的记录,搜索查询所涉及的书目、内容是否真的对我有用,如果只是当时一时兴起的记录就删了。这一步很重要,大部分当时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再看往往觉得没什么用了。
第二步:存。
不管是通过浏览器的收藏夹,还是通过WORD下载文档,甚至只是用个TXT记录下要看的几本书,都是要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成体系化的整理记录下来,而 且只拣最精华的。
第三步:输出(最重要的一步)。
当你整理完了,看了存了,就要把这些东西以为己用,用作自己的输出。
可以是答题的素材、可以是写作的源头、也可以是演讲的小故事,不管什么方法,要把整理的这些东西用出去。
第四步:再整理。
对一些长期用不到、却又觉得总有一天会用到的东西,将它们单独存到一个地方,偶尔看看,把位置留给那些更常用的内容。
核心方法就是一句话:碎片化学习+体系化整理。
4
我对碎片化学习的看法
在说之前,我先考你个小问题:龘龘、蘡薁、狖轭、鼯轩、虺虺,这些字你都认识多少?
很惭愧的说,之前我一个都不认识,但是现在我都认识了,你知道我是怎么认识的么?
因为前一段时间,我偶然听了一首歌,名字叫《生僻字》,上述的那些字,就源自那首歌里的歌词。
正是因为这一次偶然碎片化的机会,让我有了系统学一学这些字的动力。
现在很多人,他们在讨论碎片化学习这个问题上,就“碎片化”与“体系化”争论的面红耳赤,好像它们永远都是水火不相容似的。
可我想说,碎片化学习是一个阶段,是一个引子,是通往体系化学习的敲门砖。
从来没有人规定,坐在学校里读书就是学习,在地铁上看微信文章就不是学习。
也许在早期,网上会充斥很多博眼球的劣质文章,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但我相信,事情总是进步的,是向前发展。
最早一批做公众号的人,随便在网上搬运几篇文章,都能吸引大量的粉丝。
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不管你是娱乐消遣也好,碎片化学习也罢,读者对文章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倒逼作者们要用心、严肃的写好每一篇文章。
对于作者们,这是好事。对于读者们,又何尝不是呢?
身为一个读者,也许前期我只是看一些简单的文章进行碎片化学习,可随着我的阈值越来越高,终究有一天,我会腻烦这些凌乱的碎片化,某一个下午,我会找一本书,系统的满足我对学习的渴望。
借用一个网络上的段子:一个人在碎片化学习,就像你们家的儿子刚刚学会走路,你是要善意的鼓励他会越走越好呢,还是上去就是一巴掌,训他这也叫走路?看我给你展示一下什么叫做标准的走路姿势。
在这个世界上,既不是智者生存,也不是强者生存,永远都是适者生存。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迈出你适应这个碎片化时代学习的第一步。
最后,以一张思维导图总结全文。
感谢阅读。
作者:栩先生
推荐阅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