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下决心完成一件事情之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这样的想法:
再刷十分钟微博,就去睡觉;
看完这个视频再去洗澡;
再睡10分钟,绝对起床。
朋友小唯因为一次赖床的经历,丢掉了月薪3万的工作。
公司第二天要和客户开会,前天晚上小唯整理资料到很晚才回家。到家后跟朋友打了一盘游戏就睡下了。
第二天,小唯晚了半个小时起床,导致差2分钟没赶上小区到公司的班车。打车等了20多分钟,又堵车半个多小时。当小唯终于拿着资料到公司时,已经比约定的时间晚了2个小时。
因为小唯的失职,客户被同行抢走,公司损失了几百万的收益,小唯也被炒鱿鱼了。
拖延,一直以来都被我们当作是影响学习和工作的头号敌人,然而我们却并不真正了解它。
今天,金馆长给大家推荐的书是——《拖延心理学》。
- 01 -
拖延那点儿事
擅长研究人的简·博克和莱诺拉·袁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将“拖延”这个听起来有些空洞的词汇,剖开、解析又重组成为这本经典的畅销书。
为什么会拖延?我们怎样一步一步沦陷拖延的沼泽?又如何能够改善或者彻底拯救被拖得筋疲力尽的自己?
这些很多年过去人们依然关注的问题,作者都用最详尽的语言、最真实的事例给出了最准确的答案。
也许你不会承认,你已经无数次被“拖延”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一次我想早点开始。”在一开始,拖延者往往自信满满。
“我得马上开始。”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你开始焦虑,压力也逐渐加重。
“我不开始会怎么样?”时间又过去了,你还是没有着手做事。
“我还有时间,做还是不做,我永远不会再拖延。”就这样拖延的怪圈在不断的循环往复。
- 02 -
我们很“享受”拖延
简·博克在《拖延心理学》里提及了产生拖延的根源,总结起来大致有三类:生物因素、社会因素、情绪因素。
我们大脑前额的某部分,相对比较小,或都不够活跃时,就会减弱抵制冲动的能力,从而使我们更加偏好于眼前满足,而忽视长期利益。
因为寻求认同和归属感,我们也很容易“主动”地被所处环境同化。当你身边的人在睡懒觉或玩游戏时,你也很容易跟着做相同的事。
大多数拖延的背后,都会伴随着强烈的自责和自我批判,但是比起看清真实的自我,所带来的脆弱和自我批判的煎熬,或许更能被承受得起。
理查德·比瑞博士通过观察,发现人们在害怕失败、害怕成功、害怕被控制时,就会选择拖延来逃避现实。
我们都一直坚信,无论是何种方式的成功,似乎都应该带来一种满足感。我从来没有想过,和“成功”组成的词组中,还可以有一个叫“恐惧成功”。
小白刚上大学时,主修的是汉语言文学,在参加一次心理学公开课后,她爱上了心理学。
每周都要上交一篇800字的论文,而她追求完美,每次要写上满满十页,所以她常常来不及上交。
为了期末论文,她做了太多的研究工作,最终也只能在这个她喜欢的课程中得到一个“未完成”。
最后教授惋惜得说道,“我认为你在害怕成功”。这时,小白才知道自己对成功的焦虑被拖延所证实。
- 03 -
真正的赢家如何管理时间
时间是拖延者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他们在与时间的周旋中,渐渐对时间产生了一种不现实的看法——希望发现比客观存在的时间更多的时间,就像时间可以被无限拉伸一样。
但时间是固定的、有限的、也是可以衡量的。转变对时间一厢情愿的态度,是改变拖延现象的第一步。
人们会低估所需要的时间,例如“我在一晚上就能看完《战争与和平》”;或者高估所需要的时间,例如“打扫房间很费时间,我现在没办法做这个”。
想要摆脱拖延,必须加强对时间判断的练习,这是改变拖延现象的第二步。试着将你对完成时间的预测与实际使用的时间作对比。
阿兰·卡凯因曾在《如何掌控你的时间与生活》中,提出了一个“瑞士奶酪”的时间管理方法,他建议在一个比较大的任务中使用“见缝插针”的方法,利用零碎时间,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整块时间段的出现。
改变拖延的第三步,预防意外的干扰。在你认真准备一份资料时,很容易被一个突然到访的客人或者一通电话干扰。
如果你提前知道任何事情都会有意外情况发生,你就站在了一个有利的位置,随时准备跨越障碍,而不会被困其中,更不会手足无措,把所有坏的结果都怪罪在运气身上了。
拖延,存在的目的是保护我们避免过度疲惫。只有和它和平共处,才有可能帮助我们提高效率。
金馆长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是希望大家能阅读中,收获到一把通向拖延背后真相的钥匙。
与其和拖延对着干,不如抱着更轻松的姿态,照顾好自己的内心,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作者:金馆长,人人贷财富
推荐阅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