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让心灵得到滋养
书籍带给我们的世界,是深度联结、深度融合的世界。我们在书里可以和孔子深度畅谈、和李白把酒言欢、和爱因斯坦聊聊宇宙、和苏格拉底谈谈人生,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到巴黎享受艺术的浪漫、到埃及感受金字塔的神秘、到南极领略极地的风情、到外太空触摸宇宙的无垠。
不读书,人只能今生活一次。而读书,却可以让我们经历千百种人生。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读完一本书,我们就拥有了一段新的经历、新的人生、新的感悟;每合上一本书,我们的心里就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书籍带给我们的,是精神的愉悦、是自我的升华、是心灵的享受。
读书还可以让我们拥有书卷气。梁晓声在书里写道:有一种气质是人类最特殊的气质,那就是“书卷气”。这一种气质区别于出身、金钱和权力带给人的那些气质,但它是连阔佬和达官显贵们也暗有妒心的气质。它体现于女人的脸上,体现于男人的举止,法律也无法剥夺。这一种美已经被全人类认可了几千年。并且,至今也没有被否定,没有被颠覆。
那么,希望将来有人谈起的你的时候,他们会说,“那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那个人的书卷气质给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
在书中,梁晓声指出,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抚慰。现在的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大家总强调“出名要趁早”“成功要趁早”,在时代的浪潮里奋勇向前。
于是,我们的生活里充斥着工作,充斥着紧张,充斥着焦虑,夜以继日地工作、全力以赴地奋斗、马不停蹄地追赶,成了我们当下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习惯了步履匆匆,放弃了心灵的休憩。于是,焦虑、抑郁这些心理疾病便开始找上门来,越来越多的人“心灵生病了”。但读书,却可以让我们浮躁的内心通过文字平静下来,在那些慢下来的阅读时光里,我们探寻到内在的真实自我,并在一次次洞察和觉醒中,找到自己。
二、读书,能让我们高处看风景
梁晓声说,“读书会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让我们活得更加通透。”一个人读书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见识和格局。读书与不读书,读五本和读五百本,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对人生的体验也是不同的。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谋心。读书的目的不在于获得多高的学历,而是在于见到更大的世界、看到更多的观点,在于不人云亦云,在嘈杂的世界里对世界有自己的认知。
就像作者所说,我们中国人依赖少数人的头脑为我们提供有益的思想,实在是依赖得太久、太久了,而这几乎使我们自己头脑的思考能力变得迟钝和退化。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头脑失去了尊重。
想想看,过去我们总是信奉各种“专家言论”,但越来越发现,一些所谓“专家”的言论越来越不切实际。现在,我们又开始信奉互联网上的种种言论,一个新闻就能点燃我们的情绪,让我们义愤填膺。但等到“子弹飞了一会儿”,才发现这竟然是个假新闻,那些让我们义愤填膺的事竟然是个谣言或者P图。
现在这些现象似乎也在全球化。有个美国学者写了一本书,叫《娱乐至死》,说的是大家都不再思考,都进入了娱乐状态,被动地接受外界给的信息,在娱乐里盲目快乐,一直到死。这位学者认为,人类的思想和文化并非窒息于专制,而是死于娱乐。这实在是一种智慧的警世之言。
那么,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梁晓声提出,我们应该将头脑中尊重思想的意识重新树立起来。我们要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而不是做思想的被动接受者。
那要怎么做呢?答案就是多读书。读书能开阔人的眼界,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更多真相。它会让我们不再一味只听他人的阐释与宣讲,而是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不仅如此,在书里,我们还能获得前人的智慧和人生的启迪。“趁早”品牌创始人王潇就很喜欢读名人传记。她说自己每合上一本书,都像跟着名人度过了一生。每逢遇到坎坷而无人可问时,她就想象传记中那些不凡的人会怎么做,她沿着他们的目光看,沿着他们的思维思考,最后总能豁然开朗,获得做事的勇气与决断。
文/腊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