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人?首先要有适合自己的动机,然后选择正确的方法,再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成果时,就会呈现出有才能的状态,也就是被大家认为是有才能的人。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人,作者认为需要做到三点,一是有适合自己的动机,二是选择正确的方法,三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三点。
1.动机
我们先看动机。所谓的动机,简单说就是做一件事的强烈意愿,或者更通俗一点说就是,做一件事有没有干劲。但如果用比较专业的术语来分析,动机其实是由“认知”“情绪”“欲求”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什么是认知呢?
打个比方,大多数人看到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的长篇巨著时,第一个反应是:“这么厚的书,怎么可能看得完?!”于是,还没开始读就望而却步了。其实,一些乍一看似乎高不可攀的难关,是可以通过“认知”来进行克服的。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你面前有一本500页的书,你想在20天之内把它看完,那应该怎么做呢?答案很简单——每天看25页,20天就能看完。一天看25页,对大多数人应该都不成问题吧。
人只要意识到某件事是“自己能做到”而且做到后“肯定对自己的人生有帮助”,就会付诸行动。这就是认知。
认知不一样,对呈现于眼前的世界的看法和价值观也会截然不同,而且接下来的步调和行动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形成动机的必要条件,首先是要正确地认知对象,然后判断自己能否做到。作者说,所谓“只要去做,就能成功”,其实是忽悠人的,他绝对不会说这样的话。所以,一开始就要冷静而准确地观察你自己,或者是你的孩子、下属是如何认知事物的,这点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情绪”和“欲求”是如何影响动机的形成的。
所谓情绪,就是情绪高涨、精神抖擞的状态。这种“情绪高涨的状态”,其实就是情感——它是由过去经验积累产生的,但作用于现在正在进行时中事或物。如果情绪低落的话,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始无终。即使不情不愿地继续做,也不可能长久地坚持下去,最终难免半途而废。正因如此,小孩子如果是被迫参加什么数学训练营、什么兴趣班,往往都坚持不下去。
而所谓“欲求”,就是“自己是否真的想做这件事”。我们很容易因为一时的心血来潮去做某件事情,但这种心血来潮不足以形成动机。只有当自己真的想坚持做某件事,即有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欲求”的心理能量,才能形成动机。
好,上面我们依次讲了什么是“认知”“情绪”和“欲求”,它们是组成动机的三要素;它们三个中缺了哪一个,都无法产生持久、稳定的动机,而没有持久、稳定的动机,才能也就无从产生。
找到适合自己的动机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正确的方法。
2.正确的方法
这个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作者认为关键是要做到“守破离”。守就是遵守的守,破就是打破的破,离就是离别的离。这原本是日本剑道和茶道文化中的一个词,用来表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首先,是“守”的阶段,是指忠实地遵守并掌握本流派和师父的教义、规范、技术。
接着,是“破”的阶段,是指学习其他流派和师父的教义,取其精华,提高自己的精神和技术。
最后,是“离”的阶段,是指从原有的流派脱离出来,创造并确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新东西。
在守破离这三个阶段中,作者最重视和强调的是守的阶段,也就是学习和模仿的这个阶段。作者指出,千万别小看模仿,成功者都是从彻底模仿别人开始的。而且不要以为模仿很容易,要模仿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其实并不容易。
对于模仿,作者给出的建议或者忠告是,不要听信那些“聪明能干之人”所说的话,而是要完全复制这些人的行为。
比如,当你想提高学习成绩时,如果去问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人:“怎样才能学得这么好啊?”其实,这样问了也是白问。你应该做的,是请对方现场演示一遍,让你看看他平时是怎么学习的。比如,学习多长时间?中间休息几分钟?用多快的速度做练习题?怎样做笔记?用什么参考书?……要把这些行为完全“复制”下来。在公司工作的人也一样。比如你向销售业绩好的同事请教“提升业绩的方法”,如果只是按他们的建议去做,很可能是收效甚微。其实,你应该做的,是跟着他一起出去跑业务,仔细观察他怎样跟人打招呼、用怎样的表情跟客户说话、如何措辞、按什么顺序展开话题……完全“复制”他的行为,就能提高自己的业绩。
我们再强调一下,进行完全复制的一个关键要点在于:不要去复制对方的“想法”或“话语”,而是要复制他的“行为”。人唯一可以完全复制的,只有别人的“行为”。至于“想法”,因为每个人所想的都不一样,既看不见,也不知道模仿得像不像。只有“行为”,才可以明确判断“是否完全复制成功”。
我们这里可以再举一个华为的例子进行佐证。华为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论,概括起来就是“先僵化,再优化,后固化”。
所谓先僵化,就是对于其他公司或组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先一成不变地原样照抄,别人怎么做华为就跟着怎么做,先不要管自己理解不理解,先死搬硬套再说。依葫芦画瓢,削足适履,这就是僵化。
后优化,就是在新方法、新制度实施一段时间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改进优化流程,使之更加有效,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有效则用之,无效则改之,这就是优化。
再固化,就是制度一旦经过实践被证明效果最佳,那就固定下来,以后都按这个来,不允许随意更改。
怎么样,华为的“先僵化,再优化,后固化”是不是和“守破离”有共通之处?
完全复制对方的行为,看似又慢又笨,但有时候,又慢又笨的办法往往就是最快捷最聪明的办法;完全复制对方的行为是我们把天生拥有的能力培养成才能的最重要的基础。
有人可能认为:“既然自己的能力不如对方,那么无论怎么模仿也是没有意义的。”还有人认为:“与其模仿,不如创新,必须发挥自己的个性才可能战胜别人。”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每个人本来就各不相同,身高、嗓音、骨骼、关节、学历、性格都不一样。所以,无论如何“完全复制”,也必定会有差异。也就是说,尽管你极力模仿别人,结果还是会流露出“自己的特色”。而且,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即使构筑起所谓的“独创性”,也只不过是虚有其表,无法成为你的利器。所以,只要彻底地进行完全复制,就必然会形成独创性。
好,上面我们讲的是要想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人,必须做到的第二点:选择正确的方法。
3.坚持不懈的努力
下面我们讲最后一点:坚持不懈的努力,作者指出,被认为是有才能的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很努力。很多人往往会把不努力也能把事情做好的人说成是有才能,但这种想法根本就是错误的。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周围的人忽略了他们努力的过程,只看到表面的结果就不由分说地下结论:“还不是因为他脑子好使?”“我这种没有才能的人可做不到。”“才能是天生的呀。”这些说法当然是错误的。大多数人只看到鸭子在水面上悠哉游哉地游着,却看不到它们的两只脚一直在水下不停地划动着。一个人在外人看来有多悠闲,就在背后有多努力。
好,这一讲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里。在这一讲中,我们重点讲述了要想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人,需要做到的三点,即:一是有适合自己的动机,二是选择正确的方法,三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文/向日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