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些日子一位长辈在微信上跟我抱怨了两句:
她的女儿高中的时候就喜欢画画,想考美院。他们都不同意,觉得画画听着很虚,日后糊口都成问题,还是“学好数理化”让人心里踏实。
女儿大学毕业,如他们愿进入了事业单位,还是有编制那种。没想到,才工作了2年,最近就递交了辞呈,任谁劝都不听。
“听说她上个月折腾给别人画插画,赚了500块。这可怎么养活自己呦?”我在这头看文字,都能感受到这位长辈的担心。
这让我想到12月下旬,我去上海参加自由职业者聚会,认识了一位因为拍摄纪录片的爱好而辞职的LLL。
当大家都在谈论自己如何把兴趣变成职业赚钱的时候,LLL说:“拍摄纪录片不赚钱。我不需要很多钱,只要有口饭吃,我就要拍摄。”
从LLL的眼神,她坚定的语气,我都能感受到她的力量。我当时好感动,回来还给她发微信说相信她一定可以拍出好作品。
02
我在前面的很多文章都提到过,我自己一直在追求工作与兴趣的合一性。
后台经常会收到读者留言“我的兴趣不赚钱怎么养活自己?”“工作和兴趣在时间上怎么平衡?”等问题。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的境遇、性格等都不相同,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
我把兴趣、工作、赚钱几件事分了个类,大家看看是不是清楚一些。
第一类:工作与兴趣合一
如果你对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的意愿想法工作的诉求是强烈的,与自己喜好不相关的工作多做1分钟都是痛苦的,那你把自己归在这类里是合适的。
这类人做其他工作痛苦,但是做感兴趣的工作通常会爆发出巨大的热情和能量。
上文提到的辞职去画画的女生,辞职拍摄纪录片的女生,还有我自己,都属于这类型。
好的,接下来我们面临赚不赚钱的问题,所以又可以分为2类。
1. 工作与兴趣结合,能赚钱
关于工作与兴趣结合,并且用它赚钱,前面已经多次写到了,可以参见文章《北京2000万假装生活的人,也许还在假装工作》《兴趣当工作?90%的人这样搞砸了》。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这一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可能你得经历一段工作与爱好分离的时间,去发现自己,去积累金钱、人脉,提升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才能真正摸到工作兴趣相结合,且收入不算差的命脉。
我自己喜欢写作,在做自由职业者写作前,就做过建筑师,还在北京的央企上过2年班,做过2年创业公司合伙人。
每一份工作都带给我不同的成长。它们的合力,让我找到并成为了如今30岁更好的自己。
在自由职业者活动时,认识了一位同济的校友,工作是规划整理师。这是个新兴的有趣职业,她也给我们分享了她成为整理师的始末。
她妈妈是一个超级不爱整理东西的人,因此他们家总是很乱。所以,她从小就对整理东西情有独钟。大学毕业,她在电商工作。电商满地乱堆的东西,激发了她。她那时候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就喜欢帮别人整理东西,甚至还经常跑去拍摄部门给他们整理器材。
终于,一步步,她发现了自己。最终上了专业的整理培训课程,跟日本老师系统学习整理工作,并取得了执业证件。目前,她已经作为专业整理师,工作6个月了。
2. 工作与兴趣结合,不赚钱
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些让人热爱的事情,就是不赚钱的。或者从投入到赚钱,是个很长久的过程。
如果家里有足够的金钱支持,或者自己对金钱的需求很低,而对做热爱事情的需求很高,也没有其他额外经济压力,这个选项未尝不可。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小姑娘,从高中就开始喜欢画画。到现在已经工作了,且是周围人都觉得不错的事业编工作,可她自己就是不喜欢,就是想画画。这么长时间的喜欢,从青春期跨越到了青年,显然也不是一时冲动。
全身心投入未必不是好选择。且她经过一些时日的磨炼,未来靠画插画取得不错收入的路径是很多的。不赚钱只是暂时需要忍耐的状态。
还有想拍纪录片的建筑师,她很清楚纪录片不赚钱。要拍视频,有很多商业片的拍摄机会可以选择,甚至她还有有此需求的房产公司资源。
但是一个人能找到从心底里升腾起的热爱到不得不做的事情,其实是很幸福的。这颗种子值得被尊重被呵护。
正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把其他需求降到最低,包括对金钱的需求,未尝不是一种大智慧。
第二类:工作与兴趣分离
其实对大多数人,这才是常态。或者说,想要达到上面第一类,很多人也需要从这里过度。这不算弯路,而是认识自己、向内寻求成长的必经之路。
《反脆弱》里著名的杠铃策略,指任何由截然不同的两类方案组成,并且摈弃了模棱两可的中间路线的策略,往往会形成一种有利的不对称性。它是最大限度的安全加上最大限度的投机。
放在职业选择中(说人话):指一个人的兴趣如果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职业选择,回报可以是金钱、名望等。那么他如果用杠铃策略,可以做如下配置:一项能带来保底收入的稳定工作+高风险高回报的兴趣。
典型的如我们熟知的这几年风靡中国乃至世界的巨著《三体》的作者刘慈欣。
出生于1963年的刘慈欣,从1989年开始尝试创作科幻小说,1999年首次在《科幻世界》发表作品,2006年《三体》第一部开始在《科幻杂志》连载,2015年《三体》获得雨果奖。这是他坚持了26年,并给他带来了超高回报的兴趣。
他杠铃的另外一头呢?出生于1963年的刘慈欣,1985年参加工作,是山西娘子关电厂的一名计算机工程师,一直工作到2009年该电厂关停被分流。工程师的“铁饭碗”,是刘潜心创作的温床。在百度百科上对刘慈欣职业的描述,现在仍旧是“工程师,作家”。
刘慈欣在一次采访中,自嘲自己的生活是“一手柴米油盐,一手星光灿烂”。
莫不如说,是柴米油盐,造就了星光灿烂。
并且,有很多人,天生就喜欢把工作和兴趣剥离,才能保持对兴趣的专注和热爱。
这次在上海的活动,坐在我旁边的男生就是如此。他搭车环游中国,成为了简书签约作者,明年要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他希望工作和兴趣是完全剥离的。因此选择了设计作为自己的自由职业,目前时间可控,收入可观。
03
上面,还都是咱平凡人的平凡操作。
最后,来聊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八卦。
我们都知道莎翁是英国的戏剧家、诗人,是当时人文主义的集大成者。却不知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房地产投资客。
只有咱普通人才需要区分什么兴趣啊、工作啊,要纠结时间分配,要考虑如何还能取得稳定的收入。
莎翁一出手,样样做得一级棒,样样赚大钱。
22岁的莎士比走出了亚斯特拉特福镇,走进了伦敦的“黄金时代”。
他从剧院打杂做起,2年后就有了卖剧本的收入。一部独立原创剧本的收入是5-10英镑,他靠写剧本保底赚了200万。而那时候,一位英国熟练工人的年收入是8英镑。
1591年至1594年间,伦敦瘟疫肆虐,剧场被迫关门,整个戏剧市场陷入低谷。
于是,莎士比亚开始写诗,并出版了两本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并找到了19岁的南安普敦伯爵成为买单的恩主。这两部诗集,还让莎士比亚成为了伦敦城里的“大V”,收获粉丝无数。
33岁,莎士比亚开始炒房。他花60英镑购置了斯特拉福镇上因年久失修被低估的最大豪宅,随后又买下了花园对面的15亩地;6年后,他以320英镑收购了家乡北部100多英亩耕地……
到41岁时,莎士比亚累积拥有投资房产800英镑,每年为他带来80-90英镑的现金流,投资回报率超过10%。
另外,他还是内宫大臣供奉剧团的创始人和股东之一,享有剧团票房收益的八分之一分红。
剧团创办五年后,莎士比亚和朋友合资,在泰晤士河边建了一座环球剧场,拥有十分之一的股份。于是,他又分享起黑衣修士剧场的红利。
莎士比亚要是生活在今天,除了是文学巨匠,一定还是资本运作巨匠。
聊完莎翁八卦,我想说:多读读历史,咱普通人的许多纠结,不值一提。冲鸭~
作者:作者:啡小沫,985硕士,前互联网平台联合创始人,首席市场官,定居北京。公众号:啡小沫(ID:feixiaomo6)
推荐阅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