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终身学习、终身成长,首先要改变我们对失败的态度,不要因为失败而焦虑。有句话说的很好,学习的最大敌人不是犯错,而是不敢犯错。
这种不敢犯错的学习理念源远流长,最早来自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推崇“无错误学习”方法。在他看来,纠正一个错误比重新学要耗时耗力得多,所以在学习中不能犯错,争取一步学对,一步到位。只要犯错就视为学习上的失败。
我们经常采用的“填鸭速成式”教育就建立在这套理论基础上。老师向学生们一点点灌输正确的资料,让学生们反复阅读、背诵,保持短期记忆的新鲜程度,这样就能在考试中写下正确答案,得到高分。
斯金纳认为,这样的学习模式能从根本上消除犯错的几率,也能反映出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能力是否到位。在这种背景下,学校、老师也习惯性地用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估,大家把犯错看成是一种失败,因为害怕失败进而害怕考试,为此焦虑不安。
但随着认知心理学科学的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犯错不是失败,而是高级版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即便犯了错,但只要能得到及时的反馈纠正,我们反而能更好的掌握正确的知识。
就像我们刚学走路时,免不了会摔跤;刚学游泳时,免不了会喝几口水。谁敢说自己没犯一点错,就学会了这两项技能了呢?为什么学走路、学游泳我们允许犯错,到了其它方面就视犯错为失败了呢?
更重要的是,不惧犯错的心态能让我们更积极进取,让我们充分发掘潜能、不断迎接新的挑战。看看那些在游戏中冒险的孩子们吧,他们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爬起来,总结错误中暴露出的经验教训,探索新的过关办法。在他们看来,错误根本就不是失败,而是通往精深之路的必修课和转折点。他们愿意接受更为艰巨的挑战,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
反之,如果我们因为失败而焦虑,那么就不愿意犯错,自然也不敢尝试更新更难的挑战。此时我们会厌恶尝试新鲜事物,厌恶冒险,哪怕是面对日常考试,也可能会因为承受太大压力而表现不佳。连日常考试都应付不了,还谈什么终身学习,终身成长呢?
为了调查对失败的恐惧如何影响学习效果,法国的科学家曾组织了一场针对六年级学生的试验。一开始,研究人员给他们出的题目非常难,远远超出他们应有的水平,自然所有的人都没答上来。
之后孩子们被分成两组:一组上了十分钟的课,在课堂上老师告诉孩子们,困难是学习的重要一环,做不出来或犯错误是正常的,也是进阶学习的有益环节。另一组孩子则放松休息了十分钟。之后专家们又给孩子们进行了一场较难的测验,总体而言第一组孩子的表现要远胜于第二组孩子。
所以后来巴黎高校开始开展“错误节”活动,就是要教导孩子们正确认识犯错。专家们想让孩子们知道,犯错是学习中有建设性意义的一个环节,它并不代表失败,而是代表你敢于挑战、勇于冒险,并且曾经努力过。
就像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说的那样:“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10000种不适用的方法而已。”失败绝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但只有坦然面对它,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才不会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地做出各种努力。要知道,尝试解决比坐等解决方案要好得多,试错也是学习的一种模式啊。(文/TZ小纽扣-颐飒掌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