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啡小沫
01
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月薪五六千,上下班挤地铁,除去杂七杂八的不剩几个钱,也要留在大城市生活?
知乎上的这个问题,被浏览了1000多万次。
先来简述下我自己的经历吧。
我生长在西安,曾经的二线,现在的新一线。我大学在上海读的,一线。研究生保送去天津,当时刚入校还听学长学姐们戏称其为最大城中村,如今也是新一线。天津工作不到半年,去了北京,一线。近一年多由于率哥工作原因,我大部分时间在浙江诸暨,县级市,因为不是地级市,排不上几线,大约就是大家常说的18线小城市。预计明年回北京,一线。
我见过新一线凌晨4点的天空,不是起得早是熬夜加班没睡;我也搭过一线最早一班地铁追过最晚一班车。
我和率哥经历过在同一个北京海淀区恋爱硬生生谈成半月一见面的异地恋;我们也享受过18线小城市国企下班早,五点多点就坐在餐厅聚餐的快乐。
我有过在国企连续几个月的无所事事;我也有过在创业公司日日开会到夜里12点的挣扎。
我因为没有关系被老家的企业拒绝过;也靠自己拿到了北京户口让自己女儿的身份证号变成了110开头。
看到这个问题,硕士毕业6年的经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中不断闪过。
所以,这个话题,我有心理话要讲(基于个人体验,可能会引起你的极度舒适……或者不适)。
02
我自己是喜欢大城市的。
1. 它足够包容
是的,足够包容,包容到几乎治好了我童年埋下的自卑。
知乎用户三刀不暴击在这个问题下写到:
“你学历一般,工作一般,家境一般
没有关系,这个城市里有无数人跟你是一样的
你上班加班,你累,你没有尊严
没有关系,这个城市有无数人跟你是一样的
你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子
没有关系,这个城市里有无数人跟你是一样的
你找不到对象
没有关系,这个城市里找不到对象的单身狗遍地都是
而这些,在你的家乡反倒是不存在的
……”
他的回答,目前有4万多赞。
城市足够大,意味着样本数量足够多,差异性足够大。因此我们可以放心做自己,而不会被区别对待。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电力系统的一个子弟小学读的。所谓子弟小学,就是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们,都是同一个单位的。如果你的爸爸妈妈不是这个单位的,就会被区别对待,被看作“外来的”。
我是跟爷爷奶奶长大的孩子。我的爷爷奶奶是这个单位的,爸爸妈妈不是。所以我就是“外来的”。我们甚至被学校单独安排了班级。口碑不好的老师、孕晚期即将休产假的老师、年轻需要锻炼的老师,都安排来我们班。
而在这个“外来”班级里,我因为是跟着奶奶爷爷长大的,于是又是那么与众不同。
我的成绩好。班主任表扬我的用语我至今记得。她说:“你们看某某,人家父母不在身边,都能成绩这么好。你们这些人,有父母陪着,比某某幸福多了,却还不知道努力。”
我的爷爷是大学生,奶奶也是卫校毕业有文化的。他们给了我很多很多爱。此前,我从未觉得自己不幸福。而被这么“表扬”后,我突然发现,原来我和小朋友们不一样,原来我是不幸福的啊。
我甚至很多年不愿跟小朋友们玩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成年后,我和很多朋友聊到过类似封闭环境中产生的自卑,一个单位大院、一个村庄等等,大家各方面的背景都很相似,变量极少,一个不一样,就显得如此扎眼。
想要克服自卑,一定要走出封闭环境,打开新次元的大门。
天南海北,我们相聚在大城市:有人35岁没谈过恋爱,有人25岁离婚;有人博士毕业摆摊创业,有人小学毕业干到大公司高管;有人经历家道中落,有人家里连门都没有底层逆袭……
个体间千差万别,每个人都独一无二。
只要你想,你可以真正成为你自己。
2. 它足够公平
常听一句话:“不甘心回老家被父母安排进体制内,朝九晚五……”说得好像人人都能被安排一样。
一些人“被安排”的背后,是另外一些不能“被安排”的人,回老家更没有饭碗可端。
我在北京工作,就很多次被老家的亲朋问:“要考个什么学校能不能帮忙托托关系?要找个什么工作能不能帮忙托托关系?”
我很震惊他们如此高看我。我一介小喽啰在北京哪里来的这等关系,而且这些事情,不都应该走公开考试、公开招聘吗?他们也不高兴我的不帮忙。
后来终于理解我们都没错,只是大小城市的不同而已。在北京上海,我们遇到事情第一反应是查办事流程,然后一点一点照着做;在老家,遇到事情第一反应是筛选心里能想到的“牛人”,然后一个个打电话看谁有路子能帮忙。
不是大城市没有裙带。而是大城市机会足够多,上面顶流的裙裙带带,对我等小民的影响很弱。大多数情况,我们按流程办事,都能生活得不错。
3. 它让我们有希望
在北京,我和率哥租住过大杂院里十多平的房子;我领过4000多块的月薪,公司在北五环外和闺蜜周末约个饭要公交再转3趟地铁;我也曾一天内从西二环出发去南五环外拜访客户再到北五环外拜访客户,来姨妈捂着肚子蹲在地铁角落里;更曾和率哥轮番上演加班大战,作为同住一屋的已婚夫妇,连续几个月没有共同吃上一顿饭……
但我从未因此忧伤、绝望。反而,艰苦之外,我的心灵一直一直是自由的,是愉悦的,是动力十足的。因为,我知道我不会停留在此。在大城市,我有希望,有无限可能。
不要觉得希望是个很空的东西,它于我们每个人,都意义重大。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张遇升老师在他的《怎样健康活过100岁》的课程里,讲到一首延缓衰老的打油诗:天天要活动,饮食有节制,日日有盼头,生活不孤单。
这个日日有盼头,说的就是生活要有希望,要有目标感。
从合租一间小小的房到整租一个大开间到买下自己小小的房,从职场底层小喽啰做起慢慢也能带团队了,升职加薪了换到心仪的公司了,学了一门新语言会了一个新技能……
正是这些看似辛苦的努力,这些大城市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挑战、一个个不确定性,让我们的生活有盼头,充满新希望。
我们看下国内人均寿命排行。据2008年数据,第一名是北京市,第二名天津,第三名上海。都是大城市。
我们都说大城市压力大,雾霾、交通、食品健康各种问题。可在人均寿命上的霸主地位,我想除了医疗条件,生活有盼头带来的提振精气神儿的作用,不可小觑。
不是有句话: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而在大城市,我身边满是30岁还没博士毕业意气风发的青年、40岁走上创业路信心满满的中年、60岁开启职业第二春的中老年、70岁品尝美食、看新上映的电影样样不落下的宝宝。
永远年轻,永远充满希望。
03
回头看,我多感谢6年前那个“宁愿月薪五六千,上下班挤地铁,除去杂七杂八的不剩几个钱,也要留在大城市生活”的自己。
大城市、小城市,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
我近一年多,因为率哥工作和我怀孕原因,在18线小城生活,仍然深耕自己的小事业,收入也翻了好几倍。
也有很多人在大城市陷入没有希望的死循环。
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最重要。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答卷。
作者:啡小沫 (ID:feixiaomo6)
推荐阅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