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一款名叫Chat GPT的聊天工具横空出世,瞬间引发了一大波热潮。这款产品只用了 5 天时间,就让用户量从 0 积累到了 100 万;用了2个月时间,就吸引了1 亿的月活用户。可以说,这是历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
随后,微软的CEO 萨提亚·纳德拉对Chat GPT的诞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他说:“我这辈子,或至少在从事技术工作的 30 年里,从未见过这样的技术扩散。它能帮助各个行业的人降低人工智能、数字化的使用门槛,更好地让技术服务他们。”
从纳德拉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这项技术的产生保持的是一种乐观的态度。但未来真的会是如此乐观吗?就在纳德拉高调赞扬Chat GPT的同时,在其他一些媒体上却纷纷有人焦虑地问:“Chat GPT来了,哪些行业活下去的机会更大,哪些专业将成为‘坑王’,让你掉进去就再也无法爬出来?”
并且,Chat GPT光鲜的背后是一座座血汗工厂。据媒体披露,为了训练ChatGPT,开发商雇佣了很多肯尼亚外包劳工,对庞大的训练数据库进行手动数据标注。这些人的时薪为1.32到2美元,而当地的最低时薪为1.52美元。
这些工人们每天要干9个小时,阅读和标注150-200段文字,平均每小时要阅读和标注2万多个单词,并把里面有害或错误的单词挑出来。很多工人表示,这份工作给他们留下了持久的心理创伤。
Chat GPT就像一面镜子,一面照出的是资本的追捧,一面照出的是却是职场的“内卷”。
其实早在三十年前,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就前瞻性地预见到了这一幕。1998年,他出版了《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书,并精准地预判道:“科技进步就意味着要用软件取代人力。对大公司而言,进步首先就意味着‘裁员’。”
鲍曼还说,科技的进步是以“人力价值”的贬值为代价。科技越发达,企业给人提供的职位就越少,事实上,现在“毕业即失业”“35岁中年危机”等现象,乃至于职场、教育、考研等全方位的内卷化,都可以归因于此。
工作的不稳定,以及消费主义的盛行,会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变成“新穷人”。这种“穷”并不仅仅意味着失去了工作,而是说迷失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消费幻梦里,不停地买买买,导致收入水平支撑不起欲望,进而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对此鲍曼发问道:这些购买行为的背后究竟是真实的消费需求,还是资本方制造的美丽幻境?工作究竟是一场你情我愿的合作,还是一方对另一方自由意志的剥夺?我们为什么会陷入买买买的境地,并成为他笔下的新穷人?
文/腊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