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称为“目的论”,它与我们熟悉的“原因论”刚好是反过来的。
像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一个青年不愿意出门,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那我们大致会想青年不出门的原因,应该是之前受过一些挫折或者伤害。
但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青年不出门在于他害怕出门后会遇到的麻烦,所以为了避免这些麻烦,他干脆不出门。
一个是从过去找现状的原因,一个是从未来倒推回现在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行为。这就是原因论与目的论最大的区别。
书中指出,如果任何事情都从原因论的角度来思考,那我们很有可能就会将自己陷入一个无法改变的境地当中。因为过去的事情,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改变,所以,当陷入原因论的框架中,我们的人生好像就已经被注定了。
可如果从目的论着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人生与过去没有任何关系。决定我们今天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对过往经历的理解与赋予的意义。
以苏敏为例,如果她一直认为自己的婚姻不幸,是源于在原生家庭中,她没有获得相应的爱与尊重,那她就没有办法走出现有的困境。
因为原生家庭,她是无法改变的。这体现在两件事情上。
第一,她曾因为自己社保的事情,动用过父亲留下来的2万元。后来得知她自驾出门后,她从小照顾长大的弟弟们,打了好几次电话,催她把钱赶紧还回去,而母亲没有为她说过一句话。
第二,她曾不止一次地向母亲表达过离婚的想法,但母亲每一次都以家庭责任或者其他世俗上的理由,劝她不要离。
幸好的是,苏敏并没有一味沉浸在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中,相反,从选择婚姻开始,她就一直努力为自己选择生活。
她相信,即使她无法将已经走远的家人再重新联系在一起,但她仍然可以过得幸福。
所以,在接到弟弟们催她还钱的电话后,苏敏打电话让女儿把自己这几个月存下来的几千块先还给他们。第二天,照常上路。
不再受限过去,而是着眼于当下自己的生活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让自己迈出获得幸福的第一步。
文/腊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