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在“怎么解决问题”的课题领域,心理学家卡尔·邓克提出了一个在认知心理学领域著名的假设问题,简称为“怎么治疗肿瘤”,具体问题是这样的:
假设你是一名医生,你的病人得了恶性胃部肿瘤。病状已经没法动手术了,但是如果不杀死肿瘤,病人就会死。现在有一种射线疗法可以用来处理肿瘤,不过情况有点棘手,因为如果射线强度足够高,肯定能杀死肿瘤,但是这种高强度的射线会破坏身体健康的组织,给病人造成新的伤害。如果降低射线强度,让它不会影响到健康的身体组织,那就无法消灭肿瘤。作为医生,拯救病人是你的天职,但是射线太强或太弱都不合适,你该怎么解决呢?
那么,说到这大家是不是一时也没有头绪呢?可以说是进退两难,怎么能做到又杀死肿瘤,又不伤害健康组织呢?别着急,我们先来听听另外两个小故事,看能不能找到思路。
第一个故事叫作“堡垒的故事”。
有个将军要率军攻夺一座堡垒,堡垒被残暴的JL所占领。如果大军能兵分几路同时到达,就可以顺利攻下,但是,堡垒位于国家的中心地带,向四周延伸出了很多条道路,每条路上都布满了地雷,要想安全通过其中的一条路,只能用少量的士兵去尝试,如果人数太多,恐怕会伤亡惨重。
那么,将军该怎么调兵呢?他把士兵们分成了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走不同的道路前往堡垒。他们同一时间出发,既没有陷于地雷阵,又一起安全抵达了堡垒附近,最终推翻JL。
第二个故事叫作“救火的故事”。
多年前,一个小镇上有间木屋发生了火灾。如果不马上灭火,火势会蔓延到旁边的房屋。当时木屋附近没有虽然消火栓,不过旁边有一个湖,所以供水不成问题。于是,镇上有几十号人都慌慌张张地提着水桶去湖里打水,再回来轮流灭火,但是毫无成效,火势越来越大。
消防队到达现场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消防队长立刻制止了众人的行动,不让大家轮流泼水,而是一起去湖里取水,然后围着木屋站成一圈,倒数123,再同时把水泼向大火。按这个方法,没多久就扑灭了大火,保证了小镇上其他人的安全。
那么,听完这两个故事,大家对于“怎么消灭肿瘤”的问题有没有新的思路了呢?
其实,当初这个问题提出来时,几乎无人能解。但是听完了堡垒的故事之后,大概有30%的人想出了办法。又听完救火的故事后,将近一半的人有了解决思路。当研究人员要求大家,用“堡垒”和“救火”这两个故事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消灭肿瘤的问题时,80%的人最后都找到了方法。
回忆一下在消灭肿瘤的故事中我们面临的问题:采用射线疗法可以处理肿瘤。但如果射线强度太高,会伤害身体的健康组织。如果射线强度太低,又杀不死肿瘤。
再想想刚才两个小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将军把士兵分成多个小队,在每条路上安排少量的士兵突围,最终大部队在堡垒胜利会师。消防队长看到轮流泼水没有效果,便指挥人们同时向着火的木屋泼水,最终成功救火。那么,把这两个故事加起来,消灭肿瘤的方法也就出现了。
解决方法就是:我们可以使用多条低强度的射线,从不同角度射向肿瘤,这样,由于射线强度低,就不会损害到健康的组织。同时,因为多条射线汇集在病灶处,达到一定强度时,就足以杀死肿瘤。
这个结果,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系列类比思考研究。如果你一时没有想到答案,或者你的答案不正确,都没有关系。真正重要的,是这个实验所体现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你看,问题来自不同领域,毫无交集。但是通过类比,就能让更多的人找出解决方法。所以从16世纪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到21世纪的大学教授,智者们一再强调,一定要善用类比法,它可以帮我们打破思维禁锢,提高创造力。
文/腊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