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扰:每天上班,仅仅是列出自己每天的行程,要做什么事,就已经能写出个长长的清单,把有限的时间塞得满满当当了。
另外,还有一些朋友感觉自己每天好像没做什么重要的事情,很多时间就在琐碎的小事中用掉了。
遇到这种类似的情况时,我们最好是采用分类思维,把事情先分层次,做到主次分明;然后抓主干,对那些细枝末节进行“断舍离”,只考虑最重要,或者占资源比重最大的三件事情。
这三件事情,一定要跟我们的核心任务相关。举例来说,老板今天要我们提出公司的集体旅游计划,这里面有许多细节。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先抓大框架:旅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数。
大框架确定了,我们再考虑下一个层次的问题:交通工具、住宿和饮食。
最后我们再考虑活动细节:团建场地选户外还是室内,团建项目是打球还是登山等等。
在面对这类复杂问题的时候,我们运用分类思维,把主干的关键问题解决,下面层次的问题往往也能很快解决。
相反,如果不对其中问题做分类,不区分层次,就很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导致那个问题都处理不好。
第二个技能叫作人际关系分类。
其实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身边的人做分类。孩子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就是把人分成“好人”和“坏人”。
可随着人的成长,交往的人越来越多,就会发现,不能再用那种非黑即白的简单分类法,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了。
那我们应该怎样分类呢?
一般来说,一个人只能同时和150人左右的人保持社交关系,我们要在交际圈中进行分类,让自己一直和高人交流。
英国牛津大学有位著名的人类学家,叫罗宾·邓巴,他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交圈的“人数数字”:一个人终其一生,会和成千上万的人建立联结,但他能保持相对紧密关系的人数,仅仅在150人左右,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字”。
而这150个人又可以被分为几类。
一是最亲密的5人,我们的父母、配偶和子女等。
二是约15人左右的范围,包括亲戚和密友,我们的兄弟姐妹,和父母的兄弟姐妹等等。
三是约50人左右的范围,包括我们身边常联系的朋友、同事和邻居等等。
四是约150人左右的范围:包括那些偶尔跟我们见面,关系还不错的人,至少在我们婚丧嫁娶摆宴席的时候,会给他们发个请帖邀请赴宴。
而在这150人之外的其他人,大多就只能与我们擦肩而过,化为生命里的一颗颗流星。
另外,“邓巴数字”其实也揭露了一个反常的事实。我们一般认为,一个人的交际圈越广,交往的人越多,其生活也会越“丰富”“热闹”。
可事实上,一个人在自己亲密的人际圈中,才会感到特别放松活跃,到一个大的社交圈中,反而会失去积极性,没那么活跃。
所以我们会看到,人虽然多,动辄数百人,尽管群里有不少人在发信息,却经常是一些广告,真正活跃的人其实没几个。
反倒是一些小的家庭群、兴趣群,大家相互都很熟悉,有聊不完的话题。
因此我们也要学会,按照不同的关系,对人际圈进行分类。当然这个分类标准不是固定的。
比如对生活中的亲戚朋友,可以按照关系的亲疏远近进行分类;而对于职场中的领导同事,可以按照部门、职务,或者具体从事的项目分类。
我们要记住,对人际关系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持促进关系,而不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第三个技能是进行组织分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职业发展能顺风顺水,步步高升。
但其实职业发展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资质和努力,也要看工作所属的组织类型。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工作单位分为科层组织、决策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
所谓科层组织,就是追求确定的产出。这类组织一般工作内容清楚,工作流程清晰,对整个工作的规划较强。比如一些以流水线生产为主的工厂;有明确标准的施工企业等等,都属于科层组织。
在这样的组织中工作,需要的分类技能并不多。或者说,组织中需要“分类”的地方,已经基本完成了,人们只需要按照相对稳定的流程生产即可。
决策型组织,是指那些以知识工作为主,需要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运用各种信息,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组织。比如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需要依靠知识工作者寻找市场,研发响应的产品,然后自我决策,以互联网的方式,去填补市场空白。
在这一类组织中工作,需要拥有较强的分类能力,善于打破固有思维,才能适应市场的不确定性。
创新型组织,则是那些对市场变化极其敏感,拥有化繁为简能力,甚至能引领行业发展的组织。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苹果,中国的华为,都是这种贴近市场,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组织。
在这种组织工作,需要我们经常地发挥分类思维,从不同的标准、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看到别人未发现的细节,提出不同一般的想法。
在我们求职的时候,应该先去识别目标公司的类型,结合我们自身的能力进行选择。
如果我们本身有一定分类能力,对方却没有这方面要求,那我们即使求职成功,恐怕也很难干得长久。因此我们要通过组织的分类,去寻找真正和自己相匹配的公司和职位,这样才能保证事业能够越走越“顺”。
第四个技能,是在日常生活注意分类,让孩子也能培养分类思维。
比如在整理家务,收纳物品的时候,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分类意识。有的孩子衣服很多,还有不少床品。我们可以带着孩子整理,把床单被罩、外衣、内衣进行分类,按照使用的频率进行摆放。
另外,我们还可以以“做游戏”的形式,训练孩子的分类思维。
当我们带着孩子进入超市、便利店,就可以提示他们,观察一下商品的陈列,分析商家分类摆放的原因。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耳濡目染,意识到分类的好处,建立分类的思维。
文/腊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