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心理学教授莎拉·迪芬巴赫在《请停止精神内耗:避免人生脱序的25种心理偏误》这本书中指出,当人们的思维出现偏差时,就会产生这些郁闷、焦虑等负面情绪,让自己陷入精神内耗中,疲惫又绝望。
那么,有哪些思维陷阱容易让人们陷入精神内耗中?我们又该如何摆脱呢?
首先,我们来介绍错误归因偏差。
这个思维陷阱是指,错误的归因方法会让我们对对方做出错误的评价,并且会不自觉地和自己联系起来,不仅让自己产生负面情绪,还影响双方的关系。
生活中,我们也会很容易因为表面的一些现象,错怪别人。比如,发信息时,对方没有及时回复,有的人就会认为对方不尊重他,从而被激怒。
心理学界的研究也表明,人们依据别人的行为来判断对方,而不在意促使别人这么做的原因所在。这样的归因偏差,就会导致我们会仅凭表面的原因对对方产生完全错误的印象。
因此,为了避免归因偏差,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马上把对方的负面行为和自己的想法联系起来,而是要换位思考,考虑对方是否发生了你不知道的状况。这样一来,即使我们在遇到对方的行为没有满足自己的期待时,也能保持情绪稳定,正确看待对方的行为。
而只有避免激发负面情绪,双方情绪稳定,才能顺利进行沟通,解决问题,建立和谐的关系。
当我们和别人发生不愉快时,越是想修复关系,缓解自己的自责感,越会给对方造成压力,不仅让对方深陷负面情绪中,还会让小矛盾最终演变成真正的冲突。这就是第二个思维陷阱:情绪修复偏差。
生活中,我们身边会经常发生这样的情景。夫妻一方很容易为了表现对另一半的关心,而过度在意另一半的情绪起伏。比如:当丈夫低落、郁闷时,妻子就认为自己有责任让丈夫开心起来,从而不断询问丈夫“为什么不开心”,“怎样做才开心”……还采取一系列措施讨好对方。
本来,丈夫只是希望自己静一静。所以妻子所做的一切都只会让丈夫更加郁闷、烦躁。妻子为了减轻自己的责任感,以修复情绪为借口采取一些不理性的措施,只会加剧对方的负面情绪。
那么,在遇到需要情绪修复的场合时,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思维陷阱呢?
莎拉·迪芬巴赫教授建议,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不要臆想别人的负面情绪,也不要把他人的负面情绪变成自己的。当别人有不良情绪时,对方会自己处理,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管理好自己,耐心等待,尝试做一些其他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我们还可以进行自我觉察,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想要修复自己的情绪?”“仅仅因为别人情绪不佳,我就一定要有负面感觉吗?”
给对方空间,不过度解读对方的情绪,能够有效阻止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中,也会减少对双方的伤害。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后悔最小化的偏见。也就是我们在做选择时,会纠结如何选择才不会后悔,从而陷入情绪内耗中。
我们会采取一切措施尽量让后悔最小化,或者避免后悔。但是选择不会引发后悔的做法,会让我们付出一些代价。
例如,有的人想骑自行车去郊游,但是担心半路上会下雨,或者担心另一半不满意行程,而放弃想法,从而失去了一次美好的旅程体验。有时明明想在会议上发言,却担心自己说不清楚或者得罪人而错过了表现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习惯于设想意外和不幸发生的可能性,为了避免痛苦、自责,而选择退缩或者放弃。
虽然不同的人对待遗憾的感觉不同,对提前采取措施的看法也会不同。但是过度恐惧后悔而放弃行动,会让人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作者指出,防患于未然有时也代表着失去另一方面的自由。因此,我们要对自己宽容一些,不要过分谨慎,要勇敢尝试。
没有人能永远做正确的事,所以没有必要纠结如何做决定才不会后悔。我们可以正确看待后悔情绪,训练自己不怕悔恨心痛的耐受力。放松心态,无需纠结,基于当时的判断做出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
文/腊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