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做抉择,大到人生的重要时刻,小到每天的日常起居生活。但不是每一个抉择都能达到期待的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通常跟以下因素有关:
第一个因素是选择性逃避。
它是我们遇到问题的一个本能反应,很多人在遇到重大选择时,一时无法决定,潜意识就会想回避,表现为转移注意力或拖延。
在网络上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个村庄的村民不明原因死亡,经过科学家调查,发现是被一种有毒的昆虫叮咬致死。而大部分村民家里的泥墙内,都有这种虫子。科学家建议村民,他们应该拆毁房屋并重新建造,才能彻底将昆虫消灭,或者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去。
可村民们宁愿抱着侥幸的心态住在原来的家中,也不愿搬家或重新建房子。于是他们一个接一个死去。
面对难以抉择的问题,大部分人不愿去正视它,而是习惯性去逃避。这是因为逃避可以暂时忽视问题的存在,而不必冒险采取行动去改变。这也成了我们规避痛苦的方法。
还有心态过于佛系,容易随波逐流,这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因素。
所谓佛系,就是面对生活中的事情,保持着随遇而安的、无所谓、不执着的平和心态。
佛系的人特征非常明显,让他做选择时,常把“随便”、“都行”挂在嘴边。但往往真的“随便”之后,又会因为某些原因不合心意而后悔或抱怨。好比跟朋友出去吃饭,让他点菜,他无所谓。点完之后,又会觉得这道菜不太好或者刚才应该点另一款。
佛系的人并不是对任何事物都无欲无求,看起来的云淡风轻,本质上是对选项没有清晰的目标和要求,所选择的,并非是自己内心真实想要的。没有要求的其实是最难满足的,因为连他自己说不出具体要求,根本不知道想要怎样的抉择。
接着看第三个因素,选择过于保守,不想承受一丝一毫的损失。
有人说过:“人生最大的风险就是从来不冒风险”。如果你总是求安稳,而一直在选择上妥协,那么你就会停滞不前,越来越被动。当然,并不是鼓励你去冒险,而是想说,事情都是两面性的,越是追求百分百的稳定,到最后,可供选择的范围就越小。当机遇来临时,要努力去抓住,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做抉择时,并非出自内心的真实意愿,更多的是受外界或自身因素影响。这些没有意义、自欺欺人的精心选择,看似让心理上得到一种安慰,事实上,往往是徒劳无功,让自己置身于另一种困局。
文/腊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