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哪有那么容易能坚守自己的活法呢?父母的催促,工作的压力,都让我们喘不过气来。
这时,你或许需要的是卢斯亚尼博士在著作《自我训练》里提出的“自我训练”疗法,这是一种通过自我交谈,来缓解心中焦虑的心理疗法。
在开始自我训练之前,有三个原则应该知道。
首先,人人都有不安全感,控制并非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离群索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小到婴儿时期父母没有及时哺乳,大到老师挖苦自己脑袋笨,都会让我们产生不安全感,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此时,渴望控制感是很正常的,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生活千变万化,一旦想要更多的控制,就会不自觉陷入对未来风险的无限担忧中。
其次是思维先于感觉,我们应专注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沉浸于自己的感受。我们要有意识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式,不要将自己摆在受害者位置。例如当一个人向你提出不情之请,受害者想的是:我不好意思拒绝他,如果我拒绝他的请求我会内疚。
健康的思维模式是:虽然我可以帮助他,但是我也有拒绝的权利。当我们有健康思维模式时,感觉就会好很多。我们应忠于事实、忠于自身、忠于当下,不要活在对未来的担忧、对过去的沮丧和对现在的假设中。
最后,缺乏安全感是一种习惯,任何习惯都是可以摆脱的,摆脱方式就是选择自我鼓励的健康思维进行暗示。一旦某个行为方式让人产生*惯,人们就会忽略这种行为。例如被细小链子拴住的大象,长大后即使有力气挣脱束缚,也不会再次尝试。
依附于原生家庭的巨婴,成家立业后仍是“妈宝”。自我训练,会给你力量和技巧,帮助你选择正确的思维模式,通过自我激励和暗示,赶走抑郁和焦虑。
那自我交谈的三个步骤是什么呢?
第一步,学会倾听,分清客观事实与主观想象。
事实是客观的,是可以被证实的,想象则是存在于脑海,可能永远不会发生。我们举个常见的例子,假如今天上班迟到了半小时,被主管点名约谈。这时你可能会担忧主管因为迟到生气,继而联想到公司最近的裁员计划,上次自己貌似得罪领导的行为等。
一连串怀疑让自己坐立难安。约谈后才得知主管只不过安排新的工作任务。一旦你不再把想象当做事实,就可以摆脱焦虑、害怕、怀疑、消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步,摆脱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模式。
条件反射这个词来源于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实验,他每次给狗送食物时,都会打开灯,摁铃声,长此以往,即使没有食物,铃声一响或者红灯一亮,狗也会分泌唾液,进入进食状态。
有种戒烟的厌恶疗法就是利用了条件反射,想吸烟时用橡皮筋敲打手腕,想一些令人厌恶的事情,久而久之,吸烟的念头就和厌恶的感觉捆绑在一起,实现彻底戒烟。
既然可以通过条件反射,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面对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只会感到束手无策呢?主要原因就是在戒烟这个例子中,我们默认自己有绝对的能力去实现目标。面对焦虑和抑郁,却将自己当成无能为力的受害者,默认自己没有能力摆脱现状。
书中提到身体力行、换频道和“饲养鸽子”三种方法,用来摆脱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模式。身体力行就是用行动阻断思维,找出那些自己故意耽搁或者想逃避的事情,放下手机、离开沙发、默念“三、二、一”,立即开始行动,当克服拖延开始行动的一刹那,就已经成功一半。
“换频道”,这个名称十分形象,想象自己正在看恐怖片,鲜血淋漓的场景让人心跳加速,直冒冷汗,正常反应就是换频道看其它节目。当你快被焦虑和不安情绪淹没时,就做点其它事情,比如,瑜伽、慢跑、轻音乐等。
最后一个方法“饲养鸽子”,即使再喜欢鸽子,如果越来越无法忍受鸽子的粪便,那还是停止饲养吧。有时我们热爱的事情,随着外部条件变化,会逐步感到丧失乐趣,充满压力,此时此刻就该选择放弃了。
自我交谈的最后一步—随它去。步骤一教会我们思考,区分事实和想象,步骤二是采取积极行动,阻断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步骤三,随它去却是建议我们什么都不做。这和《道德经》中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异曲同工。有些事情,我们不刻意地去做,恰恰是遵循了自然规律。
不要一再拷问自己为什么总是抑郁或者焦虑,就算内心确实充满了怀疑、害怕、消极,也要漠视它,选择同这些情绪和平共处,专注当下,将精力放在生活上、工作中,同样可以取得成功。
文/腊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