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杨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读书也是这样!
季羡林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
这个与《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理论极其相似,精深练习、持续激情、伯乐指引。
我对文字的热爱坚持了好几年了,也以日更的形式持续着对文字的热情,但练习和练习有着天壤之别,不是所有的练习都能有资格称得上是精深练习。
有一定的才能与悟性,才能有精深练9习的基础,所以,尽管我们兢兢业业地在坚持某件事情,但别说一万小时,就是一辈子,也未必能够修成正果。
那所谓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没有用了吗?不是,它只是教导我们,世上没有天上能够掉下来馅儿饼的好事,每一个人不奋斗一定不会成功,但奋斗着的人也未必一定成功。
只不过,奋斗着的我们,一定比不奋斗的我们要有所收获。
就像写作群里淑女老师说的那样:“每个人起跑线不同,资质不同,收获就不同,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书友问我:“你的10000小时去哪了?”
是啊,年龄足够大了,努力却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是不够努力,还是努力不到点上?
都有吧。我自己悟性有限,所以,从来没有找到问题的精深之处,就谈不上精深练习了。
“我浪费了,虚度了。这些年也持续练习着,但离精深练习距离很远,所以效果就会不明显。只不过,现在的我比过去的我确实进步很多了,这就是我的收获。”我安慰自己。
是的,不是所有人努力就能够成为爱因斯坦,但如果我们不努力,那是不是就会更糟糕?
不过,努力的方法确实还是很重要。
比如说读书。
“唯读书不能辜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句话不时地就会浮现脑海。可怎样好好读书,却感觉自己一直处在盲区。
有书刘主编说读书有三种方式,手指读书、默念读书与快速读书。
手指读书就是像小学生那样用手指指着一行一行读,默念读书就是心里边念边读,这两种读书方式适合刚开始读书的人,如果读的书多了,就会觉得这两种读书方式都太慢了。
那就需要找到关键词学会快速读书,这样,别人一年读20本,也许你一年就可以读200本,那中间的差距会一目了然。
但对于我来说,有的书适合快速阅读,有的书非得我手指一行一行指着才能读进去。
比如,我都契诃夫的书,非得一字一字读,有时候遇到一个名,翻来覆去看几次才能记住。有时候也想,名字记不住没关系,主要说情节吧,但有时候名混淆了,情节跟着就乱套了。
有时候想想也是矫情,干嘛非得去读契诃夫的书呢?读几次蔡澜先生的《随心随意去生活》、《不如放下》等不就行了?虽然他的境界我们远远达不到,但起码里面的生活气息还能理会懂一些。
可心里还是有点不甘。
《不惑之旅》中简单和马列文谈论《复活》中的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的时候,我内心深处有很深的惭愧。
什么叫热爱?对名著名典如数家珍才叫真的热爱吧?我仅仅是拿文字来疗愈自己、表达最基层的自己的想法而已,差热爱文学很远的距离,自然更谈不上什么成就了。
别想太多了,还是一心一意读读书吧。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就用“笨鸟先飞”的道理来试行,或者“勤能补拙”呢!
能记住书中的一段话或一个道理,就表示这本书没有白读,就表示有所收获了。管它是经典还是畅销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