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斯·哈里斯的这本书《生活的陷阱:如何应对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就给我们提出了应对现实裂隙的策略。做好这四步,就能帮助我们勇敢地面对丧失,欣然地悦纳生活的真正意义。 第一步,善待自己。 虽然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却不容易。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受到伤害后,大脑的默认设置会停留在自我苛责的状态。如果想走出来,就需要改变和自己的关系,就是善待自己。 具体怎么做呢?先请你来回想一下最近让你倍感压力的重大事件,打个比方,每次晋升都落选。接着你再想想得到的哪些回应让你真正地感到了被关心和理解。比如“什么都不说,只陪在你身边”或“提供支持,想帮你做点事。” 其实不管是哪种回应,都在传递同样的信息:我在意你,很渴望帮助你。然而这些回应却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因为能够真正与你共情的人实在太少。 你不妨问问自己,在你的生命中,谁能够一直守候你?谁又能够真正了解你遭受的苦难?答案显而易见,是自己。虽然说,人类的悲喜是相通的,但每个人经历不同,自然旁人就无法体会我们当下的心情。所以我们就要学会与自己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实现内在满足。 怎么建立呢?就是探寻自我慈悲。这里的慈悲是指一种友善和关怀的精神,留意他人受的苦,并且给予渴望帮助的人。 注意了,下面的这个练习,就是很好的探索方法。你可以找个舒服的姿势,然后集中注意力。回想一下让自己苦恼的那件事,考虑它对你产生的影响,思考它可能对你未来的影响,并且留意此刻的情绪涌现。 接着抬起一只手,把它放在身体最受伤的部位。哪里最紧绷,就把手放在哪里。静静地感受这份痛苦,友善地与身体保持联结,直到身体越来越放松。经常做这个练习,能让我们被安抚,获得平静,从而减少对自我的评判。 第二步:落下锚点。 换句话说,就是与痛苦活在当下,直面问题。 不过想实现却很难,因为头脑从早到晚会产生大量的想法,经常俘获着人的思想,然后让我们与当下的生活脱节。 举个例子,你在洗澡时,刚开始是完全沉浸在丰富的感官体验中,过了几秒钟,你的思绪就会走神,去想那个未完成的项目。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每天会被各种无穷无尽的想法左右。想法本身没问题,但我们对想法的反应会让人错失眼前的美好。 同理,当我们面临巨大失落时,头脑就会脑补各种痛苦的想法,让人无法思考,更不用说活在当下了。 该如何破解呢?现在请你抽出十秒钟的时间,将你的双脚放在地板上,然后脊椎挺直,进行一次缓慢而深长的呼吸。接着环顾四周,留意五种你能看到的事物,再仔细聆听,留意五种你能听到的声音,这个练习,就能让我们回到当下。 或许你会问,那该怎么回应生活带来的苦痛呢?我们可以尝试联结,它要我们带着开放和好奇的心态,全然留意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还要与意图联系起来,因为人的每个行动都是建立在意图之上的,能够指引当下与未来的方向。 这时候你可以结合过往问问自己:目前的生活真是自己想要的?弄清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然后找张纸把想法一一记录,再标记出那些真正有用的想法。 其实承认本身就是最隐蔽的改变,也给了我们重新看待痛苦的视角。敢于直面,问题就有了解决的机会。 第三步:选择立场。 不同的立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 你可以问问自己:面对生活的掌掴,是选择缴械投降,还是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不管是面临哪种问题,我们依然有可以选择的处理路径。 先说第一条路径:离开有问题的环境。在做出决定前,我们可以对比利弊,做出一个相对有利的选择。 打个比方,工作不顺,你是继续熬着还是选择另谋出路。这时,我们可以找一张纸,在中间画一条竖线,然后在一边写下离开的理由,另外一边写下留下的理由。 比如离开的理由:处处受排挤,熬夜加班,看不到上升的空间。不离开的理由:疫情大环境下,这份工作还能保证基本的生存、孩子的教育。全部写好后再根据目前的情况做出理智的抉择。 如果你的答案是留下,接着看第二条路径:改变能改变的。 或许出于各种现实原因,很多人或许会选择留下,这时候就要面临着:是主动选择一个渴望的方向前进,还是继续被动地随波逐流。 毫无疑问地是,唯有有效的行动,才能带我们走出痛苦的泥沼。那么你就要看看当下还能做出哪些改变。例如,及时反省自己,分析优劣势,才是变好的开始。 还有一种情况,身后没有任何退路的情况下,选择留下,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接纳不能改变的,遵循价值而生活。也是第三条路径。 不管这个问题让你多么地痛苦,但是想改善现状,唯有接纳。需要我们接受所有的情绪,给它们创造足够的空间,允许这些情绪自由地到来、停留和离开。要知道,退一步和转个弯都是前进的另一种方式。 然后再去理清我们的意图,找到做事的动机,匹配自己的价值观制定可行的目标。转变心境,向内求,态度和行为也会随之改变,为生活赋予全新的价值,未来才会大有不同。 第四步,发现埋藏在痛苦背后的珍宝。 通俗来讲,你会发现,其实自己还是拥有选择的。把活着看做一种馈赠,并且充分利用好它。 当然,并不是要你否认沉重的痛苦,也不是让你假装没发生,而是正视痛苦的存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感恩生活的慷慨。 或许大脑会发出一种声音,让我们认命。这是正常的,你也不用把自己看作无坚不摧。因为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完全可以采用崭新的方式,来度过接下来的日子。 如何付诸行动呢?就是学着欣赏我们拥有的东西。不过,不能用原来的眼光去看待,而是用一种崭新的特定方式运用注意力,带着开放和好奇。 我们继续拿前面的工作举例,看似是安身立命的资本,其实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不管哪一种职业,都给我们提供了向社会学习的途径。转变思维想问题,你会发现,后疫情时代,拥有稳定的工作,还能不断精进,也是一种幸福。 摆正做事的心态,并且认真地践行,我们的内心就会生出一种强烈的满足感。重塑内心的秩序,放慢脚步,审视当下,或许会发现生活还有另一种活法。这又何尝不是最好的修行。 文/腊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