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看到个事儿,说中江信托有近50亿产品违约,涉及了2000多位投资者...
50亿不是个小数目,但这几个雷影响扩散的不大,主要是100万门槛把大多数散户隔在了外头...
大户人少又不爱折腾,所以还一直捂的住。
我看了眼这家公司,踩雷的产品高达20多个,其中包含多个政信项目,比如金马455号,金马499号...
除了政信,金鹤系列还踩到了上市公司ST龙力(002604.SZ),ST节能(000820.SZ)和ST凯迪(000939.SZ)的雷。
不得不说,他家也是够倒霉的
之所以频繁踩雷,这有一个大背景,这几个产品都是在金融去杠杆时成立的。
二.
拿金鹤400号举例吧。
上市公司神雾节能(现在是st节能),17年末通过中江向投资者借了1个亿,借款期1年,用于高端合金新材料项目,预期收益7.9%-8.2%。
结果去年6月第二期利息就还不上了..
公司短期刚性兑付的债务接近百亿,所谓的盈利都堆砌在应收账款上,而这些应收账款的债务方,大都是政府,你们懂的。
而近几年上市公司爆炸的几个大雷,基本上都集中在ppp模式,比如东方园林,信威、神雾。
为啥ppp模式容易出事呢?
因为和政府做生意,预付款是不存在的,官老爷愿意和你合作是给你面子,整个项目必须自己先垫钱,等项目完了,政府的钱什么时候批下来了再和你结账。
政府官员为了做业绩,通常会挪用未来的财政预算修建眼下的公共工程,寅吃卯粮现象很普遍,导致回款又慢又难。
那金马系列呢?
底层资产一般是政信项目,就是说政府做背书,让下面的城投公司出面向信托公司借钱,款子用于修路修桥,棚改安置等。
按理说这类资产应该安全的很,咋还会违约?
其实也和上面的原因差不多,近些年政府拼了命的放钱,搞基建,搞投资,搞房地产来拉高gdp…
但后来发现,虽然经济发展上去了,但是泡沫太大了。。
比如楼市,去年上头提出只能由省政府或者计划单列市发行地方债,拿到钱后来给下级拨款。。
这也是为了防范隐性债务风险。
因为以前的棚改,政府可以通过成立地方融资平台,以土地等国有资产作抵押,通过银行/信托向投资者借钱。。
借来的钱补贴给拆迁户,困难家庭改善了住房,开发商获得利润,政府收获了税收和GDP,房价一路上扬。
一旦房子卖不动了,都会找政府兜底,尤其是在目前“房住不炒”的环境下,很容易触发债务风险。
所以现在不允许这么干了,因为怕后面处理起来太麻烦,毕竟老项目的还款来源成为一大问题。
而伴随着去杠杆,货币发行变慢,流动性减弱,原来能还上的债,现在都还不上了,所以信托违约甚至暴雷。
除了中江信托,去年很多大户通过陆金所买的资管产品,也踩到过财务爆炸股ST龙力和ST凯迪的雷。
这些产品大都是在证监会严控上市公司再融资后发行的...
因为上市公司在股市圈不到钱,就只能去民间各个平台上借,那个时候上市公司的信誉还很好,大家可能都觉得没啥风险,但最近两三年去杠杆把很多泡沫都捅炸了。
三.
总之,大家要记住,像信托,资管这类100万起步的产品,虽是固收类产品,但真的不保本,尤其在打破刚性兑付的环境下。
老铁们买之前一定要多研究下合同条款,不要仅仅依赖于对平台的信任。
而且,现在部分信托的本质其实是和网贷一样,作为一个中间介绍人,把你的钱借给别人。
前些年以牺牲风控标准试图“弯道超车”的公司不在少数,比如刚刚提到的中江,如今潮水退去,才发现自己是在裸泳。
网贷抑是如此。
网贷雷潮的爆发,不仅是由于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宏观经济一片哀鸣,更是监管有意主动拉爆引线,把P2P行业往死里打击的结果(自行脑补)。
而在监管政策不断调整,备案遥遥无期的今年,恐怕上头的意思就是让这个行业“自生自灭”,你了断的速度太慢,我就主动帮你。
所以,鉴于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今天,这里我也更新一下对P2P投资的观点。
去年我的网贷持仓是40%,到今年逐渐减为20%,现在还有5家平台在车上,并会继续收缩,直至产品全部到期。
也建议大家逐渐缩小投资比例,可以去买一些银行存款,理财这类风险偏低的产品,来度过这个寒冬。
作者:紫霞的赚钱日记
推荐阅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