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一位平时说话和风细雨的同事在聊性格。
我问说,你觉得你性格好吗?
她不假思索地说:我的脾气对不那么熟悉的人很好,但是对于身边的人经常会很暴躁。
对此我深有体会。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经常可以热心地为陌生人解决很多问题,却经常对身边的人很没有耐心。这一点,体现得最明显的应该就是对父母了吧。
我们往往会觉得父母唠叨,每次打电话都反复说着同样的话,没听完就着急要挂电话。或者过年在家,父母多说两句就想着要出门躲躲,总觉得他们似乎操心太多,使我们失去了个人的空间。我们总是第一反应想着要逃离。
而养成我们这样的习惯的底气,大概是因为:跟朋友吵架了可能会失去这一位朋友,但是我们知道,就算再怎么跟父母吵架,他们也不会放弃我们,我们也不会失去彼此,只是有恃无恐罢了。
应了麦家老师说过的那句话:你心里装下了世界,却把你身边最亲爱的人挤掉了,这是非常愚蠢的。
上大学的时候,每天雷打不动地都要给妈妈打视频电话,偶尔有事也要详细报备自己的定位。工作之后,工作时间越来越紧凑,压力越来越大,慢慢就忽视了这件事情。
有一次打电话给妈妈,她显得很不开心。我便派出了我的密探——我姨去打探消息。她后来打电话跟我说,你妈妈这几天生病了,突然觉得你们都在那么远的地方,生病了也没有人在身边,你又一直没有给她打电话,她闹脾气了。
那一瞬间才发现,父母什么时候开始,似乎越来越像小孩子了。他们越来越像我们小时候依赖他们一样地依赖我们,而我们总是选择性地忽视他们的依赖和靠近,若有若无地渐渐远离,他们只能落寞地看着我们的背影。
龙应台有两段关于背影的描述很是贴切: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
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景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想起了十年前我准备去上高中的那个夜晚,我在屋里收拾衣服。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家乡这个小镇,去市区读书。我妈妈坐在我后面看我收拾,突然说了一句:之后再也不是你说一句“想回家”,妈妈就能马上去接你回家了。
听到这一句话的我瞬间眼泪就掉下来了,迅速抹掉了眼角的眼泪,默默没有出声。从小到大一直风雨无阻地接送我的妈妈,我竟是不知不觉走出了她的能力范围之外了,原以为她会因此轻松一点,而她对此竟然如此落寞。
我妈是传统的闽南妈妈,拜了一辈子的佛,从来没有祈求过佛祖保佑自己,千百遍诵念的都是一家子跟她不一样姓氏的名字。
《请回答1988》里面有一句话:“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到了妈妈的年龄,妈妈的妈妈仍然是妈妈的守护神。妈妈这个词,只是叫一叫,也觉得喉间哽咽。妈妈,是最有力量的名字。”
“偶尔觉得妈妈很丢人,妈妈为什么连起码的脸面和自尊心都没有呢?我都觉得上火。比起她自己,她有更想守护的,那就是我,但当时我并不知道。人真正变强大,不是因为守护着自尊心,而是抛开自尊心的时候,所以妈妈很强大。”
在《我家那闺女》的节目里,高亚麟跟焦俊艳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这句话乍听很不能理解,但是细细一想,瞬间眼泪又是控制不住了,每次只要聊到涉及父母这个话题泪点总是很低。
“父母在,比如说你今年30,你不会结婚,哪怕你60,也不会想,因为有一堵墙挡在那,你看不到死神。父母一没,你直面死神,你开始能清晰看到你人生的尽头。”
这一句话真是每看一次都会鼻酸眼眶红。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父母在,人间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张泉灵说,到了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的比例将会上升到90%。
在这90%里面,可能会有你我的爸爸妈妈。
我们能陪伴父母的时间,真的是可以数得出来了。
当我开始写公众号之后,我妈妈认认真真帮我宣传,拜托了所有她身边的朋友帮我推广。每一篇文章都认认真真地看三遍,哪怕写得很多事情都超出了她的认知范围,也要仔仔细细关心着我的每一个心理小细节。
我跟我妈妈开玩笑说,我这一期的文章要写你了,你要对我好一点。
我妈说:还能怎么对你好呢?我对你已经是最好了呀!
写着写着又要哭了。
我们的工作可以从努力到更努力,考试可以从六十分到一百分,做事总是可以从好到更好。
但是爸妈对我们的付出,一直都是最努力,一直都是一百分。
作者:晴朗少年(ID:qinglangshaonian)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