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想必你们朋友圈也被佩奇刷屏了,是的,那只粉红色的小猪佩奇一夜之间又火了。
还没被安利的,先戳网上的视频吧:《啥是佩奇》
点点认为,真正引发这次刷屏效应的,不是技术的成功,而是两个意想不到的神转折:
一是很“轴”的爷爷“处心积虑”为小孙子准备一份佩奇礼物,结果被一通电话泼了冷水:儿子一句“不回来了”,让老人心情一下子掉进无尽的深渊,这个怅然若失的表情真心让人心疼……
二是儿子突然开着体面的车喊老父亲去城里过年,老头像个孩子一样闹情绪,但脸上掩盖不住内心的兴奋。
一个作品爆红,一旦到了现象级刷屏的程度,赞美同时,也会引起一些五行缺杠的人板着脸质疑了。
有人说这是在消费城乡隔阂,是城市知识精英对乡村的一种歧视。
其实吧,咱们在商言商,这只是一部广告片只要不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能引起大面积人群的深度共鸣和疯狂转发,已经是赢家。
拿纪录片的标准去评价它显然太过于苛刻。
02
这部短片之所以能够引起深度共鸣,是因为它戳中了澎湃的城市化浪潮背后的城乡隔阂和代际隔阂。
中国有三次城市化浪潮,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期是宋朝,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这40年里,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奇迹。
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7.92%上升到了58.5%;
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了8.1亿;
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了657个;
目前咱们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约58.52%,距离发达国家80%到90%的区间。
城市化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未来至少还有两到三亿人需要进城。
那么,未来新增的两三亿城市人口会到哪里去?
——省城。
这意味着什么?
所有图发展的年轻人以及他们的孩子,都会奔向城市。
原本是三四线城市优秀的人才资源,最后都心甘情愿变成一二线城市优质的接盘侠。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规律使然。你接不接盘,趋势就在那里。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建议回老家投资买房的原因。
从投资的角度上看,一线城市的房子是金融产品,能抵押,有租金,流动性好;
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就是消费品,涨了卖不出去那都是纸面财富,但最大的风险是没有流动性,最终拦在手里。
02
点点看过一句话:
井底之蛙爬上井口一望,再掉到井底,从此青蛙患上了精神上的疾病,再也忘不了外面的花花世界。
这句话击中多少从农村到城市发展的年轻人的心。
在座的小财迷,有几个在大城市混过还心甘情愿回老家的?
三四线线城市给不了你高工资的工作岗位,缺乏广泛的赚钱效应,这是铁峥峥的事实。
大城市虽然也有很多缺点,但是却像抽水机一样吸走着各地的优秀劳动力。
缺乏人情味的城市,却比讲人情的乡村更公平。
但是,城市化浪潮背后,成功突破阶层的年轻人毕竟是少数人,更多的是卑微地前行的“勇士”。
在北京,首次购房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35岁,普遍大学毕业的时候22岁,到买房,至少得奋斗13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在北京扎根。
而这背后,一定还少不了6个钱包的支持,四处的借贷,还有高昂的银行贷款。
前阵子点点做了个小调查,很多人表示现在的月供压力很大,有点撑不住。
怎么看待月供压力?
刚刚说了,一二线城市的房子,不是消费品,为什么贵?
记住,你买的不是房子,而是:
一流的资源(公共设施、教育、医疗)+高薪岗位多+抗通胀+全国购买力目标等等
能在大城市上车的娃都是幸福的,在合理负债的前提下,你已经比同龄人成功了一大半。
再说了,买了房意味着和房租say拜拜了,一个月省一笔支出;
有公积金的,可以覆盖掉一部分月供,又省一笔;
钱是贬值的,而你的工资是在不断增值的,未来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小。
03
爆红的佩奇背后,还是城市化浪潮对传统家庭的割裂。
不知道大伙有没有同感,在城市里待惯了,回老家住几天还好,一旦超过一周,疏离感和隔膜感就会出现,就像见惯蓝天的飞禽,对笼子产生一种本能的排斥。
当你在城市扎根下来,满心欢喜地邀请父母回城里居住,他们又跟城市格格不入,孤独感的侵袭让他们无所适从。
农村是熟人的社会,而城市的陌生人的世界。
城乡之间无法深度融合,是亿万家庭都面临的无力。
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前行,是每个卑微的个体逃脱不了的宿命。
所以说,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