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回青岛老家,在我姐的养生店里遇到一位阿姨。
阿姨年过60,拉着我姐的手不停八卦:
诶呀小妹啊,你不用担心,这个东西我自己就投了六七十万,卖珠宝的老李也投了700多万。
每年啥都不用做,坐收租金就行。
一年没回家的我,惊异于互联网席卷老家的速度,也感慨阿姨被岁月侵蚀的痕迹…
后来听她说是线下P2P,然而那个P2P我听都没听过啊。
马克吐温说过:每个人都是月亮,总有一个阴暗面,让人永远都看不见。正面越亮,背面越暗,自古皆然。
P2P周期,密西西比计划,郁金香泡沫。
不同时代,相似剧情。
01
先说说大家关注的「备案」
备案,就好比政zf兜底。
要zf来给平台站台,闯关难度当然卡得死死的。
不然将来墨水往自己身上泼?不存在的。
现在我这边的消息是,第一轮通过的平台,目前正在开启第二轮行政检查,透露几个zf卡得比较严格的点:
没有上线存管
除非金融办走特殊渠道给整改机会,否者这个时候还没上线银行存管的,合规的可能性微茫。
出现逾期
出现逾期,展期中等任何兑付问题,过不了行政这一关卡,直接出局劝退。
存在大额标
个人标不能超过20万,企业标不能超过100万,这都是之前政策规定好的,不满足的在第一关自查阶段就会被ban掉。
小平台在其中的位置就比较尴尬了。
老老实实按合规来的话,平台不可能的把体量做大。
体量做不大,一年不可能赚到几百万的,而合规成本呢,每年也要几百万,就这么耗着,耗多久就不知道了。
我和身边几个体量不大的平台老板聊了聊,大多说是收到劝退通知,或者觉得监管太严格,觉得没兴趣做下去,提交了退出申请。
是啊,做企业不赚钱,那没有意义,不如退出游戏,寻找新的盈利点。
02
最近我和读者聊天,有人问我,为什么这次监管来的这么严?以前不是这样的。
可以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周期吧…
上个五年,国家倡导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力挺P2P,因为P2P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在我眼里,2012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
这一年,除了一线城市外,房地产不景气,同时A股在跌跌不休,连续火爆了10年的黄金市场也把大妈们套在了天花板上。
相比之下,几千块就能投而且收益高达20%以上的P2P成为大家不能拒绝的 选择。
2015年,网贷运营平台达2595家,比2014年增长了1000多家,全年成交量达9823.04亿,达到P2P巅峰时刻。
而刚刚过去的2018年,受宏观经济去杠杆和7.8月雷潮影响,P2P步入低谷,正常运营的平台数量只有1021家,比2017年减少了1000多家。
只能说,zf出发点本是好的,无奈路途曲折。
P2P腾空出世,站在风口上,看上去利润大又门槛低,许多人涌进来。
然而,P2P头10年,基本属于无人监管的蛮荒状态,有循规守旧的,也有路子野的。
一些人比较保守,有标就发,没标就不发,这一类踏踏实实做真实业务的基本没出过问题。
还有人之前纯做传统金融,像银行,保险,风投之类的从业经验,有资产端,需要走互联网做大资金量。
以上这两类都是浓眉大眼的正规军,抛去引流和人工成本,勤勤恳恳作业,操白粉的心赚白菜的钱,无可厚非。
比较让我担忧的是另两类人,诈骗和自融。
诈骗从头到尾就是幌子,不多说了。
自融一流大概占行业20%,老板有自己的事业,但现金转不开,所以开个P2P给自己输血。
如果自融之后自己事业还是挽救不了呢,那平台就一起跟着烂,跑路,血本无归。
也就出现不可控的灰色地带…
所以这次整改,我觉得是件好事。
监管越来越严,现在不会再出现类似投之家这样的跑路事件了,跑不掉,跑了抓回来只会罪行更重,所以他也不敢跑。
这么一来,对投资人也是一种保护。
03
那这时候该怎么投资呢?
行情好的时候,可以上八成以上仓位。
行情一般,小赚就好了。
行情很差时,不输就行了。
这个是我投资的基本原则。
上一年,去杠杆,房价下跌,去刚兑,违yue潮,很多恶化信号放出来。
说明什么?寒冬来了。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自己现金,宁愿损失几个点的收益也绝对不能胡乱投。
我现在也把分散的资金向大平台靠拢,建议大家投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
小规模平台不要碰了
5亿以上为门槛,原因第一段已经说过了。
排除掉实控人不清晰,经常工商变更的
实控人就是平台的底色,如果连平台实控人是谁,真实履历都查不到。不要犹豫,直接ban掉。
平台如果运营良好,股东一般不会轻易退出,如果老是变股东和高管,也是恶化信号。
平台要盈利
平台盈利怎么样,侧面反应风控,运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平台如果一直在亏钱,又遇到备案和网贷寒冬双杀,很难生存下来。
除了上市公司可以看财报,中国互金协会的披露平台:https://dp.nifa.org.cn/也能查到平台盈利情况。
企业贷,车贷慎选
前者企业贷不合规,造假猫腻多;后者车贷受扫黑除打击很大,容易成为自融的温床,遇着绕道走就是。
最后再唠几句,投网贷要分散在不同类型平台投资,而不是不同平台就可以了,这是两个概念。
如果你投的平台都是做同一个业务,那行业受损,平台一损俱损。
所以我目前就分散不同资产的5家优质大平台,主要衡量的是资产端和兜底能力。
大家平常老想着P2P高收益,又怕被收割韭菜。
对P2P又爱又恨。
以我的经验来讲,降低自己的预期收益,做到资产分散,不能说百分百避开雷区,但风险是可控的。
如果我们把P2P当做一个投资工具而不是一个刚兑的产品,对我们的理财规划会更有用。
好好做功课,好好提升认知,才能--
少交智商税,少被收割。
作者:二小姐笔记
推荐阅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