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很多书,当时很有感触,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忘光了;学了很多道理和方法,却没有应用到生活中;做了很多笔记,但是很少回去翻阅、消化,只是放在桌上落灰。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接受新的信息,却还是感觉一片混沌,说不清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这就是低效的知识管理状态,只是积累信息,却没有把知识系统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打开心智》这本书的作者李睿秋建立了一套“INKP知识管理法”,用来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到的知识真正变得有价值。
在这套知识管理法中,I代表收集;N代表记录;K代表主题;P代表项目。我们可以把这四个模块,看作是四个文件夹来进行管理。具体的用法是:
首先,在平时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我们把获取到的一切信息,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全部放入“收集”文件夹。
然后,等学习结束后,我们安排一个时间专门整理“收集”文件夹里的信息。如果对某个话题感兴趣,就进一步扩展学习,把相关知识补充完善,再放入“记录”文件夹,形成一条“概念笔记”,这是我们知识体系的素材。
当我们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概念笔记”,并且发现其中某些概念之间有逻辑联系时,就可以把这些单独的“概念笔记”再整合成一个新的笔记,叫作“主题笔记”。把“主题笔记”统一存放在“主题”文件夹里,来保存我们对于某个话题所知道的一切知识,这是构成我们知识体系的主干。
最后,当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完成一个任务时,就可以打开“项目”文件夹,再建立一个“项目笔记”,来汇总一切必需的信息。这时记录文件夹和主题文件夹,就可以当作我们查阅的素材库,等任务执行完毕后,我们积累的经验和复盘,也可以再做成“概念笔记”或者“主题笔记”,放到相应的文件夹里,扩展为新的知识。
这是INKP最基本的框架。简单来说,这个知识体系的建立逻辑就是:先收集信息;再进一步扩展知识,记录关于某个知识点的“概念笔记”。然后将同领域下相关的概念笔记归纳整合,形成知识树状的“主题笔记”。最后把所学应用于具体的任务或者项目。
比如说,你今天看到一篇讲“拖延”的文章写得很好,不妨做个阅读笔记存起来,这就是关于“拖延”这个知识点的一则概念笔记。过了一段时间,你又看到另一篇讲“拖延”的文章,又提供了一些新的观点,讲的很有道理,那么,你可以再做一则概念笔记,也放进之前的“记录”文件夹。
随着你阅读的文章越来越多,关于“拖延”的概念笔记也越来越多,这时候,就可以建一个“主题”文件夹,把这些概念笔记里的知识点互相补充、印证、支撑、整合,做一则关于“拖延”的主题笔记。主题笔记是深度加工过的产品,是你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
以后,只要打开这则主题笔记,关于这个话题你所学到的知识,就都在里面了,一目了然。这就是把堆积的信息变成了大脑思考后的成,这才是自己的知识。后续再遇到相关的任务或者项目时,就可以化知识为应用,这就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知识如果只是单纯地、不断地囤积,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只有经过这样的整理、归纳,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让信息流动起来,丰富自身、指导实践并创造价值。
文/腊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