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杨绛传》。钱钟书评价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 朋友。一生只够爱一人,懂你的幽默风趣,明白你的静默流深,足矣。
一、坚守自我,风骨卓然
杨绛出生于书香门第,祖辈都是刚正的读书人,她从小也受到父亲的引导,对各种题材的书籍都很感兴趣,涉猎广泛,尤其喜欢文学。上大学时,她遵从本心,选择了读文科,之后考上清华研究院,入外文系,一生投身于文学世界。
杨绛文采斐然,著作等身,戏剧、小说、散文全面开花,受到的评价很高。在学术领域,杨绛也造诣颇深,不仅研究外国经典文学、哲学作品,还翻译了法语、西班牙语、希腊语等著作。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中文译本,还因此得到了西班牙国王亲自颁发的骑士勋章。
杨绛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展现了她深厚的学养和不懈钻研的精神,在经历那些非人力所能掌控的灾难时,她也始终坚持读书治学。她身上具有知识分子的风骨,对物质条件要求不高,生活艰苦朴素,平心静气,不争不抢。
她有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原则,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对人世有深刻的洞察,看过了无数丑陋,却又不失去希望,相信人性的良善,相信能够找到通往光明世界的道路。
她发自内心地热爱她所做的一切,因此不矛盾,不分裂,不纠结。
法国女作家尤瑟纳尔曾说:“犀利而不粗暴,宽容又不盲目,坚持理性,面对现实,同时又不失理想和激情,这是知识分子以及所有社会成员的伟大美德。”
在杨绛的身上,就具有这样鲜明的特质。
二、心怀善意,清澈明朗
2014年,杨绛在上海《文汇报》发表《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一文,她写道:“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锺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锺书。”
在杨绛和钱锺书的婚姻关系中,杨绛往往是操心得比较多的那一个。二十多岁时,两人去英国留学,杨绛就承担起了照顾钱锺书生活琐事的担子。学成归国之后,钱锺书去外地工作,杨绛留在家里,照顾女儿,侍奉父母,同时还要赚钱养家。
在钱锺书回到上海之后,杨绛也全心支持他,用两年时间,专心创作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围城》。对钱锺书的支持,杨绛一直无怨无悔。她后来说:“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事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杨绛曾经谈论过她对婚姻的看法,她认为,夫妻一定得志同道合,双方有足够的理解,才能互相吸引、支持和鼓励,也就能达到两情相悦的程度。
钱锺书曾用一位英国诗人的诗歌,表达了他对杨绛的爱:“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他们对彼此有理解,有信任,有怜惜,能够在对方面前,做真实的自己。
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中,女儿钱瑗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熏陶。钱瑗心地善良,富有同理心。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杨绛一直秉持开放的态度。她认为,“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言传不如身教。
杨绛在《我们仨》中追忆道,他们一家三口,最常见的生活场景,就是晚饭后各自读书,安稳平静,幸福温馨。
杨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趣味,对身边人充满爱意,她一生中,保护丈夫的“痴气”,引导女儿的成长,从平凡甚至艰辛的生活中,找到了闪闪发光的珍珠。她心怀善意,用爱面对人生,也因此容易获得幸福。
三、不改初心,从容自在
杨绛说了自己快乐法则:一是心中不要存在憎恨,二是脑中不要存在担忧,三是生活简单一点,四是对他人多点给予,五是对自己少点期盼。
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坚持这些法则,心胸开阔,境界高远,欲望很少,只求认真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因此很容易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杨绛的一生,走过了20世纪动荡的百年时光。她经历了五四时期的思想激荡,眼见了战火纷飞的时代悲剧,吃尽了十年动乱的苦头,好不容易熬过苦难,又不得不面对巨大的丧亲之痛。在八十多岁的高龄,她先后失去了女儿和丈夫,长时间沉浸在悲痛中,夜夜失眠,要靠吃安眠药才能获得短暂的睡眠。
杨绛是豁达的、坚韧的,她在面临极端的痛苦时,也没有放任自己消沉下去。她开始阅读、翻译哲学书籍,整理钱锺书遗留下来的大量手稿,继续创作,还按照与家人生前商议的结果,把全部的稿酬版税捐出,设立奖学金。
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她保持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深居简出,清微淡远。但是,在需要捍卫自己和家人的权益时,她也能无所畏惧,抗争到底。
温婉恬静、人淡如菊,宽厚隐忍、坚定不屈,在她身上获得了完美的结合。
杨绛对灾难和生死态度超然,一百多年经历沧桑,依旧不改初心,活得从容自在。这种态度,可以用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文/春华秋实,罗银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