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学会提问》这本书,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一些错误的提问会把我们引向歧途。比如,对于问题本身的提问,纠结“我为什么当初要那么做”,会使思考者陷入思维的旋涡,开始反思、自责,最后钻到牛角尖里。这样不仅无法解决问题,也不能帮我们建立批判性思维。
这就涉及到提问需要注意的两个思维要点。因为,问题的正确与否,通常与思考方法有关。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辩证思维法,能够帮助思考者更快地建立自我思维,更加全面地了解事物的全貌。在这里,“提问”变成了一种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的工具。
因此,学会提问,不仅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如何提出好问题,更要求我们要学会规避一些常见的思维误区,避免提出错误的问题。
一、错误的提问方式会让思维走向误区
我们常常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认为思考就是要解决当下的问题,但实际上,大部分有创造力、有启发性的提问,都会先明确提问的目标,绝不会让错误的提问方式限制住思考。
比如,找工作的人常常不知道自己想要找什么样的工作,认为这也可以,那也可以。这是因为大部分人缺乏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估,最终高不成、低不就。
这些错误的提问,有时候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长期的、深刻的:思考者无法通过提问了解事物的全貌,变得冲动而感性,容易钻牛角尖,还容易武断地下判断,最终把“提问”变成了一种说服他人和辩论的工具。
从这个层面去看,让提问来辅助思考的第一步,应该是避免“踩坑”。
下面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推理谬误,它们在生活中常常有着不同的伪装,需要我们加以警惕。
二、四种典型的推理谬误
错误的提问,不仅指一些模糊的、偏离目标的提问方式,更包括大量由非理性、不客观的思维方式造成的思维偏差。最典型的思考偏差,表现为四种推理谬误。
第一种推理谬误,是滑坡推理。
相信大家都玩过滑梯,从一个高坡上滑下去时,你会发现自己很难控制滑动的速度,常常会直接一滑到底。而滑坡推理指的就是,一些悲观的思考者,常常会陷入一种悲观的推理方式,即如果某事发生,那么相关的更糟糕的事情肯定也会跟着发生。
第二种推理谬误,是诉诸他者。
之所以将它定义为一种提问谬误,是因为公众、权威的观点并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很多假权威会借助公众的盲目信任,传播误导性的观点。
比如,专家认为手机有辐射,长期使用容易致癌。有些缺乏辩证性思维的人,会坚信专家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使我们用科学实验向他证明,在正常使用手机的情况下,手机工作所发射的辐射基本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他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认知。
除此之外,公众的情感也会对他们的判断产生影响。比如,充电宝自爆的新闻,很容易引发公众对充电宝的抵触情绪,进而影响一些缺乏辩证性思维的人的判断和行为。
所以,我们在提问的时候,不能过于依赖权威和公众的看法,更不能完全把问题抛给别人,从别人那里寻求答案。
第三种推理谬误,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说的就是:在大量模糊、情绪化词汇的渲染下,思考者会不自觉地从好的方向去美化事物。
在一些拉票场合,演讲者会不遗余力地进行自我包装,竭尽所能地向观众推销,比如,“这是一位有爱心的女士,她有决心,信心和勇气,支持儿童事业和环境保护,为这位女士投一票就是为公正、爱、和平等投票!”观众也许不了解候选人,但在晕轮效应的影响下,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演讲者的好感,也会进一步影响自我的判断。
第四种推理谬误,是循环论证。
在推理过程中,我们把“将结论当作理由”的论证方式,叫作“循环论证”。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推理谬误。
比如,股票爱好者会根据经济状况来预测股票的涨跌。他们认为,经济发展会推动股票上涨,理由是,在其他经济发展的地区,股票都在上涨。但实际上,经济发展地区的股票在上涨,这是结论,而不是理由。那么由此得出的“经济发展会推动股票上涨”这个论点,也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三、如何避免出现推理谬误?
以上4种推理谬误,很大程度上,是由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的。如果我们按照这四种错误的推理方式来提问,就会提出错误的问题,得到错误的结论。
那如何避免陷入推理谬误呢?在《学会提问》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面,避免心电感应。
在很多思维谬误中,思考者常常会主观地进行臆断,想当然地将自己的想法嫁接在别人身上,养成了“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的思考习惯,而很少对实际情况进行验证。这种武断的自我判断,往往会忽略双方的差异,导致认知偏差。
比如,在接到上级分配的任务时,为了避免任务交接时出现问题,我们应当主动向上级确认,询问“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从而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正。
第二个方面,避免自我假定。
自我假定是一种常见的思维偏差。与心电感应不同,自我假定是对事物的一种臆断,它指的是我们直接从表面现象出发去提问,很少去验证论据的真伪。
而这种“全盘接收”的理念,使得在提问的过程中,思考者常常不能辩证地看待事物,最终导致认知上的偏差。
比如,每年的双十一一到,很多人都会疯狂购物,购物的理由就是“便宜”。其实,“便宜”就是我们的自我假定。但实际上这一假定是经不住验证的。媒体就曾曝光过,双十一降价只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而且,我们在双十一买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并不比平时便宜,甚至要贵一点。所以,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多问自己几个这样的问题:双十一买东西真的比平时便宜吗?我买的这件东西是不是我真正需要的呢?
第三个方面,避免激发感情。
感情是影响我们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情绪过激的人,在面对棘手的难题时,常常感到痛苦、气愤和无助,但实际上这些激烈的情绪并不能帮助思考者解决问题。
比如有些人特别不喜欢自己的某位同事,怎么看他都不顺眼。突然有一天,同事看到你在加班,就走过来问要不要帮你一起做,这时候你可能就会想:他怎么突然对我这么好?是不是又在算计我?
这种提问方式就是情绪化的。正确的做法是避免情绪化,所以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他是真的想帮我吗?在他的帮助下我是不是能尽快解决问题?我是不是应该趁机改变和他的关系,两个人一起把工作做得更好?当你能这样提问的时候,问题便能更快更好地得到解决。
错误的提问方式,会让问题偏离焦点,致使思考者陷入“钻牛角尖”的困境,而要想正确地提问,我们就要努力保证思维的独立性、逻辑性和自主性。这恰恰说明了批判性思维的要点:把提问变成一种辅助思考的工具。
文/春华秋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