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的力量》这本书提到“静止脸”范式得出的一个重要理论:错位是人际关系的常态。无论是在养育孩子、谈恋爱、处理新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还是面对人生道路上无穷无尽的挑战,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犯错。
不过,常常有人带着自豪感地说“我是完美主义者”,潜台词就是:我不愿意犯错,也不愿意他人犯错。
追求完美似乎对我们没什么坏的影响啊?不过,作者引用霍金的话告诉我们:“没有不完美,你我将不复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一节我们将通过“静止脸”实验,讲为什么我们不支持大家追求完美。
一、追求完美会阻碍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静止脸”范式的一次实验中,研究员发现在一位母亲与2岁的女儿融洽相处时,交流愉悦顺畅,完全同步,可是当“静止脸”环节开始,母亲对女儿的行为不做回应,孩子就完全崩溃了,变得越来越躁动。女儿生气到无法平静,甚至喘不上气来,动手打妈妈,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妈妈没有回答原因,反而严肃地说:“不要打人。”她没有意识到女儿的愤怒,接着问她:“你很伤心,是吗?”女儿这时表现的情感显然不是悲伤,两人虽然有简单的交流,却无法修复这种错位的状态。
母亲的回应听着挺正常,可是仔细分析起来,母亲没有站在女儿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用了一种自认为正确的方式交流。首先她用自己的理性思维要求孩子不能打人,接着用自己的语言去主导孩子的感受。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母亲潜意识里无法容忍错位的存在,她想要给女儿完美的情感陪伴,她希望女儿没有愤怒,没有打闹,只有乖巧和温顺。
英国精神分析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说:对于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如果他们信任父母,就会使出浑身解数去捣乱。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试探自己的力量,也许会去破坏小玩具,也许会去吓唬父母,还可能欺负小朋友,抢占他们的零食……如果他感受到周围环境能包容自己,就会表现出一种充满生机的存在感。
反之,如果母亲追求完美,用过高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孩子无法感受到完全被包容,就会阻碍自我意识的形成,也有可能导致刚萌生的自我意识消失。
追求完美竟然会阻止自我意识的形成?听起来有些骇人听闻。作者解释说,这是因为无论是成人还是婴儿,在人际关系中不断经历从错位到修复的过程时,会产生一种信念:觉得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能够通过有效的行动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拥有这种信念的人,在进入新环境时就会充满希望,也不会畏惧可能经历的挫折。
当然不是说鼓励孩子去做坏事,只是说这是一种天性,我们不要过度束缚孩子的自由发展。如果一味地期待完美回应,很可能会忽略或者拒绝正常的交流。
前面提到的那位母亲,由于她对一个两岁的孩子有了过高的期待,所以忽略了孩子的愤怒情绪,用严厉的话语打断了两人的交流,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段处理这类状况的经历,错失了一个建立稳定关系的机会。
无论是与孩子相处,还是与爱人相处,当遇到类似情况时,也许我们没法满足他们当前的需求,有时候也没法理解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拥抱等方式给对方传递一种安全感,同时,不要过多的要求或者束缚对方的想法,给对方表达发泄情绪的机会,传递出:“我能接受你波动的情绪,我会陪着你。你不会孤单”的理念。
二、我们的目标不是完美无缺,而是足够好
是不是我们尽量做个“完美母亲”最好呢?也不是。
母亲的目标不应该是完美无缺,而是足够好。
婴儿只有通过适应母亲的失败,经历与母亲分离的过程,并学着处理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才能学会与他人相处,掌握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边界感、分寸感。母亲的不完美是孩子自我调节能力发展的基础。而过于追求完美、过度付出的母亲只能养出“巨婴”。
当年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的魏永康,就是被追求完美的妈妈培养出的“巨婴”。魏永康的经历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典型的教育案例,充分说明父母不能替孩子包办一切,也不需要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作者补充说,父母最好还有些“失败之处”。我们只要做足够好的父母,而不需要做完美的父母,这样孩子才能不断成长。
三、 将不完美关系进行到底,打开建立亲密关系新思路
追求完美的亲子关系会阻碍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在成年人的关系中追求完美同样会产生焦虑,阻碍成长。通过“静止脸”范式的理论,我们可以为不完美的关系创造空间,打开公司、组织和个人成长新的境界。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错位的空间和时间,有助于产生有意义的解决方案。
如果我们和亲友相处出现隔阂时,也可以试着去创造一个轻松的空间去倾听对方的观点,比如一起散散步,一起参加聚会,一起参加兴趣班,或者就是一起洗个碗,做个饭等等。
工作中,打破一成不变的格局、安排,创造一些开放环境,帮助成员碰撞出新的火花;生活中,时不时打破单调生活,创造一些独处交流的空间,制造一些小惊喜,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慌乱,也会成为生活的调味剂,帮助我们修复关系中的错位。
将“不完美关系”进行到底,打开修复错位,建立亲密关系新思路,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春华秋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