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八,也是母亲的生日。
按说生在“腊八”,好吃好喝的那是叫你吃个够的,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50年代,吃食能垫底,衣服能裹腹,便已是满怀。
解放初期,饥荒年代,对于我母亲那样十几口的大家来说,能吃香喝辣实属不易。
据母亲说:她幼年时的腊八节,是与平日里无什么两样的。外婆白天依旧喂鸡、兔、羊、猪、牛各种家禽家畜;夜里依旧喂蚕、拉驴推磨、织布纺线。
而我在外婆家成长的六年里,腊月的腊八节是越吃越香的。
腊八节前一天晚上,外婆便打开放了好久的,黑的蓝的布袋子,里面有各色的豆子,黑豆、绿豆、红豆、黄豆、扁豆和花色的麻豆子,把它们洗干净,倒进足可以装下两个我的,一尺八寸的“深蹲锅”里。(由于它深而大,又称锅中锅,而得名)。
加一些水,水烧开半个时辰,便把柴火在锅底多放一些,用柴灰盖在上面,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我和小姨就会被拉“风箱”的啪啦声音叫醒。
我们擦着睡眼,便会闻到豆子的浓香。大锅里热气腾腾,透过那闭热气,我们便会看到在案边做腊八饭的外婆。
我们迅速整装待发,也加入其中。外婆在案板上做了麻食,面球、两头尖的小面节、麻雀头、当然还有我们最爱包的“面团币”一分、二分、五分钱的硬币,被我们包在面片里,团成球。
外婆再擀一些细长面,做一些肉臊子,做一小锅带猪油的萝卜,豆腐辣荤汤。这腊八饭就成形了。
外婆会先煮上那些大块头的面团、面节、面疙瘩及麻食等锅盖掀开三次,便可下细长面了。
这煮熟的面,也是有讲究,先用漏勺把那些大块头面疙瘩分放在几个碗里,再用筷子给每个碗里捞上细长面。
接下来盛一些事先熬好的杂豆五谷粥,再盛一些萝卜辣油汤,最后碗上放一勺肉臊子,撒上葱花、香菜末。再配几碟,豆芽,泡糖蒜、红白萝卜的小菜,这一碗黄土高原上的“腊八饭”就能开吃了。
“腊八饭”是特别可口的,关键诱人的是,那些包着硬币的面团子。我们几个小人端了碗,先把碗内食物翻个底朝天,寻找着碗底下的宝贝。外婆说:吃到硬币就有福了。
我们边喝边闹边笑,这接下来了,外婆做的什么,嫩豆腐,腊肉、猪灌肠、油饼,一直能满足我们吃到正月过了十五。
儿时只知道腊八这天有好吃的,却从不知道它的由来。
而今据记载:原来腊八节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节日。后来,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
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
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事。以米和果物煮粥供,名为腊八粥。
原来,“腊八节”是如此神圣的节日,所以祝愿我70岁的母亲:生日快乐,安康长寿。
关于母亲,她总是善良,随和的一个农村妇女,十几岁时当过几年戏子~头排。但终因不识字而未被县剧团录用。
因为那时重男轻女,家大人多,劳力又少啊!
但上过一年学的母亲,并不比别人差。在嫁给父亲之前,母亲也曾是铁娘子带头人,十七八岁的样子,带了几十个姑娘、妇女在农村合作社种地、担土、收麦子。她敢和青壮年比力气,也敢和男劳力干活比高下。
结婚过门的母亲,里外更是一把好手,生产队里为家里挣工分整年整月,满满当当,就连怀胎七八个月,干活也是拼了命的能干。
后来包产到户,母亲又学了门油漆,粉刷的手艺,这一做就是40年。
母亲总是那么要强,当了包工头也从不拿架子和工友们亲如一家。
年关时,为了给工友都发到办年货的钱,她在建筑经理办公室哭过,给工友们贷钱发过工资,但宁可我家天天吃素,也要千方百计,让忙活了大半年的工友们,年关吃肉。
因为,这是责任,更是她为人处事的德行。
在我们家,至今还保留着母亲年轻时带领群众治穷致富的奖状和大红花。
母亲,您是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您却活成了儿孙们的榜样!
妈妈谢谢您!您一辈子辛苦啦!(文/释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